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深海采矿软管输送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21:11
【摘要】:深海矿产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深海海底开采矿产资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海底采矿活动难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集矿机结合管道提升的采矿系统采矿效率较高且对海底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深海采矿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该系统中的柔性软管是连接中间仓和集矿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受到的多种综合受力和空间形态对集矿机的受力影响以及软管安全输送参数具有很大影响。因此,软管的浆体安全输送和集矿机受力状态的研究对于深海采矿十分重要。根据实际深海采矿软管输送工艺,设计并建立了深海采矿软管输送模拟试验系统,分析了复杂工况下集矿机受力状态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探究单拱软管形态的安全输送速度以及突发停泵后双拱软管拱底沉积颗粒再起动运动状态和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特殊形状颗粒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安全输送条件,提出输送参数优化。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集矿机与中间仓之间水平距离的增加,输送软管对集矿机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基本不变,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呈指数增长,输送软管对集矿机倾斜向上的拉力随之增大;其中,内流流体对集矿机的反作用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减小,而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增大。软管空间形态趋于平缓,单拱软管的浆体安全输送速度随之增大,双拱软管突发停泵后拱底角度增大,沉积颗粒的堆积形态发生变化,沉积颗粒的再起动速度均不断减小。(2)随着内流流速逐渐增大,内流流体对集矿机的反冲力增大,软管对集矿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力均呈减小的趋势。清水内流时,单拱软管形态下内流流体对集矿机的反冲力较大,有利于海底集矿机维持较好的运动性能。(3)随着内流浆体体积浓度的增高,集矿机受力状态的变化规律与清水内流时基本一致,但集矿机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大小明显减小。当浆体流速大于3m/s时,双拱软管对集矿机的力学作用较小,更有利于集矿机的安全行驶。单拱软管浆体的安全输送速度随着颗粒粒径、体积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双拱软管突发停泵后拱底夹角减小,颗粒堆积高度增高,拱底位置沉积颗粒的再起动难度增大。在长条状颗粒垂直管道输送过程中,随着颗粒平均体积浓度减小,长条状颗粒群最小输送速度逐渐增大。(4)双拱软管拱底沉积颗粒在管道断面上所占比例随着浆体体积浓度的增大或拱底角度的减小而增大。无论是在扬动状态或连续推移状态,随着沉积颗粒断面占比的增大,沉积颗粒进入再起动运动状态的内流速度均不断增大。通过量纲分析法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软管沉积颗粒两种再起动状态的起动速度计算公式。本研究成果可为实际深海采矿输送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海底集矿机在作业过程中维持较好的受力状态,扬矿系统软管浆体输送保持安全、高效的输送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50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理论分析,方法


图1-3技术路线图逡逑

软管,物理模型试验,构型,方案


受力状态为主,无法具体地模拟出实际的输送软管空间构型,且考虑的软管形态影响因逡逑素也较少。在王志[64】与肖芳其[67]的研宄中,选取了相似系数Cm=0.015来设计软管空间逡逑形态模型试验装置,如图2-2所示。在模拟试验设备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浮力配置方案逡逑下软管的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以及分析不同软管空间形态下软管的输送状态。得到两逡逑14逡逑

示意图,试验装置,示意图,软管


邋_逡逑方案邋2(F=G,均布,Di=0,D2=L/2)方案邋150^=21^=20/3,集中,B!=L/3,B:=2L/3)逡逑图2-1两者优选软管初试构型方案逡逑2.2.2物理模型试验逡逑国内外己有部分学者针对软管空间构型的基本特性,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实际深海逡逑采矿软管输送系统的物理模型设备,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分析实际软管输送系统中软管的逡逑空间构型变化趋势。逡逑郭小刚[61]通过建立一个小型的风洞试验设备,模拟并测定软管在海流作用下的动力逡逑学特性,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模拟实际输送软管的空间构型。此方法主要以研宄软管的逡逑受力状态为主,无法具体地模拟出实际的输送软管空间构型,且考虑的软管形态影响因逡逑素也较少。在王志[64】与肖芳其[67]的研宄中,选取了相似系数Cm=0.015来设计软管空间逡逑形态模型试验装置,如图2-2所示。在模拟试验设备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浮力配置方案逡逑下软管的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家康;;深海采矿势在必行[J];海洋世界;2007年09期

2 陶德宁;中国的深海采矿[J];铀矿冶;2000年01期

3 谢龙水;深海采矿经济模式的研究[J];金属矿山;1995年06期

4 赵羿羽;曾晓光;郎舒妍;;深海采矿系统现状及展望[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6年06期

5 夏毅敏,卜英勇,秦宣云,罗伯文,邓跃红;虚拟样机技术在深海采矿系统研发中的应用[J];机电一体化;2003年06期

6 ;中车研制全球首套商业深海采矿设备[J];有色设备;2016年01期

7 雷杼致;;某深海采矿船码头防抗台风研究[J];广东造船;2019年03期

8 刘学;;联合国发布首个深海采矿计划[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07期

9 谢龙水;深海采矿船设计的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5年03期

10 吴波;程小明;田超;杜新光;林强;;深海采矿系统水动力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造船;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邹伟生;黄家桢;;深海采矿扬矿研究现状与展望[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2 杨显成;孙伯起;益其乐;;深海采矿系统运动和动力学分析计算[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3 肖奇军;吴百海;肖体兵;罗忠辉;;模糊-PID控制在深海采矿升沉补偿模拟系统中的应用[A];液压与气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勇;桂卫华;阳春华;王随平;谢永芳;;深海采矿移动机器人控制的关键技术[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肖奇军;吴百海;肖体兵;罗忠辉;;模糊-PID控制在深海采矿升沉补偿模拟系统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2004年

6 刘华新;孔凡凯;;U.L.法在海底集矿机输运软管大变形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7 吴百海;邹大鹏;冶占武;陈飞燕;肖奇军;;深海采矿长行程升沉补偿油缸的同步检测与控制[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8 徐爱进;周红;钱建华;吴维武;;深海扬矿管系统强度分析及海试安装方案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5年

9 吴百海;邹大鹏;冶占武;陈飞燕;肖奇军;;深海采矿长行程升沉补偿油缸的同步检测与控制[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佳南 通讯员 梁鉴秋;全球首制227米深海采矿船出坞[N];中国船舶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李响;攀登深海采矿制高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记者 薛严;韩机器人深海采矿试验获成功[N];科技日报;2013年

4 周平 杨宗喜 郑人瑞;深海采矿时代渐行渐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5 中国科学院教授 高峰;深海采矿时代已经来临?[N];企业家日报;2014年

6 晓苛;深海采矿时代悄然走近[N];中国石油报;2006年

7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深海采矿时代即将来临[N];科技日报;2006年

8 谢乐平;抢占国家深海采矿工程先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6年

9 王英杰 阳宁;深海采矿时代还有多远?[N];中国冶金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刘园园 高博;机器人正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N];科技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洪前;复杂作业环境下的深海采矿机器人轨迹跟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志;深海采矿扬矿管道工作特性的流固耦合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韩庆珏;深海履带式集矿机打滑及路径跟踪控制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胡小舟;深海采矿1000米海试系统主要部件布放中的水动力学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杨放琼;基于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定位导航及其深海采矿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胡琼;深海采矿扬矿管道系统力学行为模拟试验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王刚;深海采矿作业过程扬矿管线系统空间构形与动态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李流军;动力吸振式深海采矿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戴瑜;履带式集矿机海底行走的单刚体建模研究与仿真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邱显焱;深海采矿系统扬矿子系统纵向振动被动减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瑜;深海采矿软管输送特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

2 吴丞昊;深海采矿长缆线布放系统内应力波的产生及传播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杨佩芳;全软管深海采矿系统在预定路径上行走的动力学分析[D];湘潭大学;2017年

4 曹鸿灿;ROV型深海采矿扬矿系统的动力学分析[D];湖南大学;2017年

5 柳林;内外流共同作用下深海采矿软管动力学分析[D];湘潭大学;2016年

6 涂书柏;深海采矿车速度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夏佳伟;新型深海采矿平台概念设计及水动力学分析[D];湘潭大学;2016年

8 陈亚军;拖曳工作模式下深海采矿系统的空间形态与动力学行为[D];湘潭大学;2016年

9 蔡亮;横采模式下深海采矿系统500米海试动力学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10 宋卫国;灵便型深海采矿船概念设计及主尺度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84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84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