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不同约束板状岩体截割破碎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3:51
【摘要】: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性消费能源,以地下开采为主,巷道是保证煤炭连续生产的主要运输通道。岩巷掘进中,主要采用增大截割功率的方法来提高掘进机的硬岩破碎能力,造成掘进机体积和重量的增加,并且由于截割刀具的制造工艺和强度没有改变,导致截割刀具磨损加剧,掘进成本提高,影响巷道掘进效率。研究新的巷道硬岩破碎方法,提高硬岩截割能力和效率,降低掘进机功率和重量,对巷道掘进中生产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金刚石锯片-截齿联合破岩方案,利用金刚石锯片对岩石切缝形成板状岩体,在此基础上利用截齿对板状岩体进行截割破碎,以增强截割头截割能力,提高截割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巷道掘进速度。本文以截齿破碎板状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截齿破岩过程,搭建岩板截割试验台,研究板状岩体断裂结果和峰值截割力的影响因素,为金刚石锯片-截齿联合破岩方法在巷道掘进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在研究岩石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截齿破岩过程及截割力的影响因素。基于弹性薄板理论,建立了岩板在截齿作用下的力学模型,给出了边和角点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边界求解条件。基于金刚石锯片-截齿联合破岩方法,分析了巷道掘进中容易出现的板状岩体约束形式,通过不同边界条件对不同约束的板状岩体进行了弯曲求解,得出了最大挠度位置和最大弯矩位置,对板状岩体的断裂位置进行了预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截齿破碎岩石的数值模拟模型,采用损伤本构模型和侵彻失效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截齿作用下对岩石裂纹扩展和岩块分离过程的模拟。对测试点失效机理的研究表明,岩石破碎的主要原因是拉伸失效,这与理论分析相同。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截齿截割速度、切削深度和岩石弹性模量对岩石破碎块度的影响,研究了岩石抗压强度和截割深度对截割力及截割比能耗的影响。搭建了岩板截割试验台,主要包括岩板截割组件、测试信号采集系统和液压动力系统。制定了截齿破碎岩板性能的单因素影响试验方案,主要研究岩石性质、岩板厚度、截齿截深、岩板宽度和高度等因素对岩板破碎结果和峰值截割力的影响。岩石性质由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和巴西劈裂法测得。板状岩体破碎试验表明,对于三边约束岩板,峰值截割力随岩石抗压强度、岩板厚度和截齿截深的增大而呈指数增大,随岩板宽度和高度的增大呈指数降低;对于两邻边约束岩板,峰值截割力随岩石抗压强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岩板厚度的增大和截深的增大呈指数增大,随岩板宽度和厚度的增大呈指数降低;对于一边约束岩板,峰值截割力随岩石抗压强度和截深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岩石厚度和岩板宽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加,随岩板高度的增加呈线性降低。建立了单截齿破碎岩板的数值模型,对截齿破碎岩板的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岩板主裂纹产生时截割力达到最大值,通过单元失效模型得出,岩板断裂的原因同样是由于拉伸失效。数值模拟中对稳定峰值截割力进行了研究,岩石抗压强度越大,稳定峰值截割力越大,稳定峰值截割力对应岩板最小宽度和高度也越大。数值模拟同样对截割位置、截割角度和围压等对峰值截割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峰值截割力随截割角度和围压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截齿截割位置越靠近固定边,截割力越大。对三种约束条件下的岩板破碎峰值截割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固定边数量越多,同截割参数下的峰值截割力越大。本文通过搭建岩板截割试验台进行的岩板破碎试验,获得了截齿破碎板状岩体的截割力和岩体破碎结果,为金刚石锯片-截齿联合方法在巷道掘进中的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为截齿破碎板状岩体的微观研究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板状岩体破碎截割力与传统破岩截割力的对比表明,金刚石锯片-截齿联合破岩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截齿截割力,提高巷道的掘进速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263
【图文】:

截齿


截割功率的方法,但加大功率势必增大采掘装备的体积,并且采掘装备的截割逡逑刀具没有改变,其强度没有提升,单单增大功率使得工作面粉尘量增大、截割逡逑机构的磨损加剧,甚至使合金头整体脱落,如图2-1所示。这种方法虽然对提高逡逑截割效率有一定提升,能够实现硬质岩石破碎,但是增加了巷道掘进成本。逡逑,■NB?、逦■■■jimiik.''---逡逑_逦_逡逑m逦?逡逑(a)截齿边缘磨逦(b)合金头脱落逡逑图2-1截齿磨损逡逑Fig.邋2-1邋Conical邋pick邋wear逡逑为减小采掘装备的体积和重量,使采掘装备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坚硬煤岩,逡逑且具有较高的截割能力和效率,迫切需要研宄一种新的破岩方法,进而开发出逡逑先进的岩巷掘进装备,加快岩巷掘进施工速度,确保采掘正常接续,对我国煤逡逑炭的安全高效开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逡逑本课题依据工程实际,以减小刀具受力和磨损、提高采掘装备破碎坚硬煤逡逑岩能力和提高采掘效率为目标,在掌握工作机构破岩系统动力学性能和运动规逡逑律的基础上

截齿,截割比能耗,线性,单轴抗拉强度


文中对截割比能耗进行了深入的研宄,指出截割比能耗与单轴抗压强度逡逑和单轴抗拉强度成线性关系,截割比能耗随单轴抗拉强度和单轴抗压强度的增逡逑大而越大,截割比能耗随弹性模量的增加呈现指数增加,截割试验台如图2-2所逡逑7F邋0逡逑5逡逑

煤岩,滚筒,装煤机,煤性


中国矿业大学的高魁东基于滚筒装煤机理,展开了对采煤机装煤性能的试验逡逑研宄和仿真方法研宄,并讨论了工作面角度和滚筒位置参数对装煤性能的影响,逡逑煤岩截割试验台如图2-4所示。逡逑11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高压水射流掘进机截割部动力学特征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9年12期

2 原霄;;矿井掘进机截割部工作特性以及受载特征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9年03期

3 王焱金;季清华;白雪峰;廉自生;;掘进机截割部液压系统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4年01期

4 刘晓辉;谭长均;陈俊锋;;采煤机截割部壳体振动特性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2年14期

5 王德春;;截割部电机横向布置的保护[J];煤矿机械;2010年07期

6 彭立敬;;滚筒式采煤机截割部行星轮系的优化设计[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7 徐建设;КШКГ型采煤机牵引部电机截割部连接的改进[J];中州煤炭;1989年04期

8 田远巍;;对连采机截割部伸缩结构的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年03期

9 唐志强;;掘进机截割部轴承损坏及漏油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8年01期

10 张超;;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陶峥;;完善加载试验技术 提高采掘机械可靠性[A];煤矿安全与机械化——采、掘、运装备论文集[C];2006年

2 张国栋;张明敏;;EBJ-120TP型掘进机在济宁二号矿的应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勇;渝阳矿成功改进割煤机截割部[N];经理日报;2008年

2 周后勤邋向良忠;同华煤矿优化采机截割部 年节约资金20万[N];经理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玺 本报通讯员 郭铁强 张伟刚;体壮还靠细胞强[N];工人日报;2013年

4 张彦文 瑜璐;同煤同家梁矿大搞科技兴矿工程[N];山西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逯振国;不同约束板状岩体截割破碎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2 黄婧;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及动态与渐变可靠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6年

3 李雪峰;深部煤岩截割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4 许静;采煤机煤岩截割模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5 蔡文安;掘进机截割头截割特性与载荷混沌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6 盛连超;采煤机永磁半直驱截割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及扭振分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7 葛帅帅;复杂截割工况下采煤机动力传动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8 王春华;截齿截割作用下煤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9 黄建农;EBH300A型煤矿横轴掘进机截割部结构动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10 张丹;多齿复合截割滚筒随机载荷重构算法及牵引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超;镐型截齿旋转截割煤岩过程研究及离散元模拟实验[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2 钟贵萍;采煤机截割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3 陈晨;煤岩截割状态识别与采煤机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4 任朋飞;采煤机自动调高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5 郑芝艳;滚筒式采煤机截割部动力学及扭矩轴动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6 王越;采煤机永磁半直驱截割传动系统负载特性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7 邱教娟;采煤机短链传动的变速截割部可靠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8 蒋干;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采煤机煤岩截割状态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9 李峗恒;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采煤机截割部故障诊断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10 李同欢;基于单截齿截割实验的煤岩可截割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5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85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