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软岩条件下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20:53
   随着煤矿逐渐进入深部开采以及地下空间的拓展范围不断增大,软岩工程围岩控制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矿生产和深部隧道施工。目前,软岩巷道支护技术是煤炭系统中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成为我国岩石力学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近些年来,耦合支护技术被大量运用到对于软岩地下工程的支护中,尤其是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相较于其他支护形式优势明显。目前,熟练掌握锚网索耦合支护这项技术,更好发挥其对于软岩地下工程中的支护效果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为此,针对软岩条件下巷道耦合支护效果不佳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学计算和FLAC~(3D)数值模拟对软岩条件下的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参数优化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经典支护理论建立围岩力学模型,推导出围岩松动圈厚度与软岩巷道变形量有着直接重要的关系,并计算出研究巷道松动圈半径为4.78m,松动圈厚度为1.76m。(2)利用正交试验安排合理化数值模拟方案,对巷道顶底板位移量和两帮移进量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出对于控制巷道变形量中支护参数的主次要因素。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优化支护参数:锚杆Φ22mm×2000mm,顶锚杆间排距900mm×1000mm,帮锚杆间排距800mm×1000mm,锚杆预紧力90KN,锚索长度6300mm,锚索预紧力150KN。(3)结合实际工程判定研究巷道的变形机制为Ⅰ_CⅡ_(ABD)Ⅲ_D型,在支护优化参数基础上,针对变形力学机制类型提出底板安装两根底板锚杆和调整顶板和两帮锚杆角度等措施,加强对于关键部位耦合支护,从而形成一套锚网索耦合支护优化方案。(4)利用FLAC数值模拟对软岩条件下锚网索耦合支护优化方案和原方案进行计算,从位移变形量、应力分布情况和塑性区范围等方面对比分析,优化参数后的锚网索耦合支护方案在各方面有明显改善。最后,通过现场试验性监测,实际巷道变形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大致相同,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巷道稳定性要求,验证了优化参数研究的科学可行性。并确定二次支护最佳时间段在开挖大约13天前后,从而在不同支护体间耦合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围岩自身承能力实现巷道理想耦合支护效果。
【学位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D353
【部分图文】:

松软岩体,岩层稳定,岩层


悬吊理论

组合梁理论


组合梁理论是 1952 年由德国人加考比首先提出的,在不稳定岩层中可利用锚杆的连接可以将原本不稳定的层状地质层整合成一个整体,使得岩层之间的整体的整体性能提高,从而提高了岩层之间的摩擦力,与之提高的是岩层的抗弯刚度。如图1.2 所示。图 1.2 组合梁理论压缩拱理论是由彭德和兰氏通过光弹试验提出的。锚杆可以将各自之间的拉应力区域相互重叠交错,从而形成一个承压拱,分散各自在围岩之间的拉应力,这样的结构不仅仅能提高自身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上层围岩的稳定性。但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其局限性,无法应对现场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其无法完全运用于实践工程中,如图 1.3 所示。最大水平应力理论有澳大利亚人盖尔首先提出,其理论主要认为巷道的稳定性主要是由水平应力决定的,水平应力是一个向量,不仅仅只有大小还是方向,水平应力产生的形变远远大于垂直应力,如图1.4 所示。图 1.3 压缩拱原理 图1.4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奥地利工程师 L.V.Labcewicz 提出了新奥法[1,2]

原理图,原理,水平应力,组合梁理论


图 1.2 组合梁理论压缩拱理论是由彭德和兰氏通过光弹试验提出的。锚杆可以将各自之间的拉应力区相互重叠交错,从而形成一个承压拱,分散各自在围岩之间的拉应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提高自身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上层围岩的稳定性。但该理论在实际应中还存在其局限性,无法应对现场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其无法完全运用于实践工程,如图 1.3 所示。最大水平应力理论有澳大利亚人盖尔首先提出,其理论主要认为巷道的稳定性主要由水平应力决定的,水平应力是一个向量,不仅仅只有大小还是方向,水平应力产生形变远远大于垂直应力,如图1.4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广军;马超;林建新;;浅谈软岩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5期

2 赵勇;;复合顶板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在高山煤矿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年08期

3 董维新;;浅论常兴煤业主斜井井筒锚网索喷支护的应用[J];煤;2011年S1期

4 许贵峰 ,徐香庆 ,刘业献;锚网索喷支护在硐室施工中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工程;2004年01期

5 程宏;;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在深部磷矿软岩巷道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12期

6 张立新,马云东,桂祥友,常宪文;锚网索耦合支护参数设计与系统可靠性分析[J];煤;2005年05期

7 刘正江;;锚网索喷工艺在井下巷道修复加固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5年12期

8 马瑞刚;陈广斋;秦明发;;煤巷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实践[J];中州煤炭;2011年04期

9 姚艳斌;;锚网索喷支护在深部大断面岩巷施工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9年05期

10 孙晓明;何满潮;杨晓杰;;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非线性设计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政;软岩条件下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2 陈杨;焦家寨矿全煤巷道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3 王俊超;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4 耿惠星;陶二矿回风山锚网索耦合支护机理及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5 李志平;深部软岩巷道高凸钢带—锚网索复合支护耦合效应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宝安;深部软岩回采巷道高应力复杂条件下锚网索复合支护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7 李宁;冲击危险煤层巷道防冲锚网索结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杜金顿;强动压影响回采巷道锚网索平衡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年

9 许鹏飞;长平矿Ⅲ4303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10 刘斌;松树镇煤矿回采巷道支护设计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9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69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