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深部勘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04 13:29
矿产资源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其探测工作一直是各个国家的重点,但随着人类工业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特别是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许多矿山、矿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枯竭危机;因此,在现今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继续对隐伏在地下更深处的矿床进行勘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仅凭借传统的地质方法很难实现对深部矿产资源的有效勘查;地球物理方法具有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方法手段多元化等优点,可以为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查提供丰富的信息;此外,地球物理根据不同原理可以分为多种方法,将这些方法合理地结合应用,可以满足对于复杂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查要求,为深部矿产资源的预测与勘查提供有力的证据。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第三大在采镍矿,是我国镍、钴、铂族元素的重要生产企业,并且是世界第三大镍供应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被发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在地质学、矿床学等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勘查技术与地质认识的提高,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主矿区(Ⅰ、Ⅱ、Ⅲ、Ⅳ矿区)的勘探开采工作已十分充分,为了维持矿区的持续发展,急需开展对于金川矿区深部及外...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首山地区与相邻构造单元的演化模式(据汤中立,1995修改)
图 2.2 金川矿床岩体平面及剖面地质图(据汤中立,1996)1.第四系;2.龙首山群白家咀子组;3.二辉橄榄岩;4.含斜长二辉橄榄岩;5.橄榄二辉岩;6.二辉岩;7.浸染状矿;8.网状矿;9.氧化矿;10.块状矿;11.接触交代型矿;12.岩相界线;13.不同阶段岩相界线;14.实测/推测断层;15.钻孔Ⅰ矿区岩体出露地表部分约 1500m,西部岩体较宽,向东部逐渐变窄,岩体延深大于 700m,底部成波状起伏,自西向东延深从 500m 变深至 700m 再变浅至 200m,岩体底部发育有海绵状矿体。Ⅱ矿区岩体长约 3000m,除东端 300m 岩体隐伏在第四系下,其余部分都出露地表。岩体自西向东逐渐变宽,最宽处达到 530m 左右。岩体以 26 线分为两段,西段岩体窄、延深大、产状缓,在纵向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在 300m左右尖灭,下部分膨大,赋存有大规模富矿体;东段岩体延深浅,出露部分较宽,在地质剖面上成漏斗状,底部有硫化物矿化岩体(汤中立,1995;苏尚国,2010)。Ⅲ矿区岩体长约 500m,全部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埋藏深度 45m-50m。岩体
图 2.3 金川含矿岩体构造断裂及其力学分析示意图 (据 Song et al,2012)2.2.3 成矿模式特征对于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模式,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由地幔深部沿深大断裂上侵的富硫铁质超基性岩浆,在重力分异等作用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分层格局,在“脉动式”构造应力作用下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先后沿同一通道上侵,贯入成岩、成矿(汤中立,1990)。从现有的地球化学证据(Sr、Nd、Os 等同位素数据特征)来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物质源自于富集地幔源区(Shirey et al.,1998;张宗清,2004);He、Ne、Ar 的同位素组成具有地幔、地壳和大气来源组分混合的特征(贾志永,2010)。金川矿床的成因可进一步表述为:大岩浆、小岩体成大矿(李文渊,2006)。此外,对于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铜镍元素超常聚积问题,有学者提出可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磁(梯度)张量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J]. 赵建宇,明彦伯,孙成城,张志东,刘晓甲.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7(06)
[2]祁连山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J]. 夏林圻,李向民,余吉远,王国强. 中国地质. 2016(04)
[3]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方式及其与柴达木盆地的耦合分析[J]. 肖安成,吴磊,李洪革,汪立群. 岩石学报. 2013(08)
[4]地震照明分析及其在地震采集设计中的应用[J]. 谢小碧,何永清,李培明.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5)
[5]地震波双向照明的概念及计算方法[J]. 朱金平,董良国.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1)
[6]矿床学研究的历史观[J]. 翟裕生,王建平. 地质学报. 2011(05)
[7]金川含矿超镁铁岩侵入体侵位序列[J]. 苏尚国,汤中立,周岱. 地学前缘. 2010(02)
[8]金川铜镍矿床成矿模式、控矿因素分析与找矿[J]. 高辉,J.Hronsky,曹殿华,李瑞萍,张鹏. 地质与勘探. 2009(03)
[9]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与应用[J]. 严加永,滕吉文,吕庆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3)
[10]基于波动方程正演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J]. 李万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02)
博士论文
[1]甘肃省区域构造及区域成矿找矿研究[D]. 张新虎.兰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东北亚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与深层动力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 马锦程.吉林大学 2018
[2]金川Cu-Ni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D]. 贾志永.兰州大学 2010
[3]基于射线理论的照明分析[D]. 栗宝鹃.中国石油大学 2007
[4]地质模型创建及地震采集设计中地震波照明度模拟与分析研究[D]. 周星合.西南石油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487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首山地区与相邻构造单元的演化模式(据汤中立,1995修改)
图 2.2 金川矿床岩体平面及剖面地质图(据汤中立,1996)1.第四系;2.龙首山群白家咀子组;3.二辉橄榄岩;4.含斜长二辉橄榄岩;5.橄榄二辉岩;6.二辉岩;7.浸染状矿;8.网状矿;9.氧化矿;10.块状矿;11.接触交代型矿;12.岩相界线;13.不同阶段岩相界线;14.实测/推测断层;15.钻孔Ⅰ矿区岩体出露地表部分约 1500m,西部岩体较宽,向东部逐渐变窄,岩体延深大于 700m,底部成波状起伏,自西向东延深从 500m 变深至 700m 再变浅至 200m,岩体底部发育有海绵状矿体。Ⅱ矿区岩体长约 3000m,除东端 300m 岩体隐伏在第四系下,其余部分都出露地表。岩体自西向东逐渐变宽,最宽处达到 530m 左右。岩体以 26 线分为两段,西段岩体窄、延深大、产状缓,在纵向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在 300m左右尖灭,下部分膨大,赋存有大规模富矿体;东段岩体延深浅,出露部分较宽,在地质剖面上成漏斗状,底部有硫化物矿化岩体(汤中立,1995;苏尚国,2010)。Ⅲ矿区岩体长约 500m,全部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埋藏深度 45m-50m。岩体
图 2.3 金川含矿岩体构造断裂及其力学分析示意图 (据 Song et al,2012)2.2.3 成矿模式特征对于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模式,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由地幔深部沿深大断裂上侵的富硫铁质超基性岩浆,在重力分异等作用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分层格局,在“脉动式”构造应力作用下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先后沿同一通道上侵,贯入成岩、成矿(汤中立,1990)。从现有的地球化学证据(Sr、Nd、Os 等同位素数据特征)来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物质源自于富集地幔源区(Shirey et al.,1998;张宗清,2004);He、Ne、Ar 的同位素组成具有地幔、地壳和大气来源组分混合的特征(贾志永,2010)。金川矿床的成因可进一步表述为:大岩浆、小岩体成大矿(李文渊,2006)。此外,对于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铜镍元素超常聚积问题,有学者提出可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磁(梯度)张量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J]. 赵建宇,明彦伯,孙成城,张志东,刘晓甲.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7(06)
[2]祁连山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J]. 夏林圻,李向民,余吉远,王国强. 中国地质. 2016(04)
[3]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方式及其与柴达木盆地的耦合分析[J]. 肖安成,吴磊,李洪革,汪立群. 岩石学报. 2013(08)
[4]地震照明分析及其在地震采集设计中的应用[J]. 谢小碧,何永清,李培明.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5)
[5]地震波双向照明的概念及计算方法[J]. 朱金平,董良国.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1)
[6]矿床学研究的历史观[J]. 翟裕生,王建平. 地质学报. 2011(05)
[7]金川含矿超镁铁岩侵入体侵位序列[J]. 苏尚国,汤中立,周岱. 地学前缘. 2010(02)
[8]金川铜镍矿床成矿模式、控矿因素分析与找矿[J]. 高辉,J.Hronsky,曹殿华,李瑞萍,张鹏. 地质与勘探. 2009(03)
[9]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与应用[J]. 严加永,滕吉文,吕庆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3)
[10]基于波动方程正演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J]. 李万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02)
博士论文
[1]甘肃省区域构造及区域成矿找矿研究[D]. 张新虎.兰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东北亚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与深层动力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 马锦程.吉林大学 2018
[2]金川Cu-Ni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D]. 贾志永.兰州大学 2010
[3]基于射线理论的照明分析[D]. 栗宝鹃.中国石油大学 2007
[4]地质模型创建及地震采集设计中地震波照明度模拟与分析研究[D]. 周星合.西南石油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4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26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