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口矿区钨矿地质特征及下步找矿方向
发布时间:2021-08-03 20:29
鄂东南矿集区西南部的铜山口铜钼矿床是一个矽卡岩-斑岩复合型矿床,矽卡岩型矿体主要产于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株体接触部位,斑岩型矿体产于岩体内部裂隙。矿区蚀变类型齐全,蚀变矿物种类丰富,且热液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最近的勘查工作,在深部发现有钨矿(化)体,整体呈现出浅部以铜为主,深部以钨钼为主的产出特征,对比区内其他钨矿床,总结钨矿成矿特征;根据总结的成矿地质特征和蚀变矿物化学组成的特征,总结矿床成矿模式;并圈定出Ⅰ号矿体深部仍具有一定的找矿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矿山工程. 2020,49(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铜山口铜(钼)矿床地质
钾化带:处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中心,带宽约100m,以钾化、黑云母化为主。钾化主要为早阶段钾质交代,变斑晶大小为0.5~3cm,最大者可达5cm以上。黑云母化为黑云母交代角闪石,完全交代时,可出现黑云母呈角闪石菱形假晶。矿化较弱,局部见浸染状铜钼矿化。钾硅化带:处于钾化带外侧,与钾化带渐变接触,带宽约150m,以钾化、硅化为主。钾化两阶段均有见,硅化呈石英脉形式产出,钾长石脉与石英脉常呈网脉状产出,岩石中黑云母减少。矿化较弱,局部细脉(网脉)、浸染状铜(钼)矿化。
矿区深部Ⅰ号矿体倾斜延深部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其中33线北至22线北,铜矿体向深部没有控制;28线北至18线北,岩体北缘接触带矿体向深部有较大延伸。30线南至18线,岩体南缘接触带矿体向深部有较大延伸。岩体顶部接触带自20线向南东倾斜方向仍然未控制,具体如图3所示。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J]. 周涛发,范裕,王世伟,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2]鄂东南铁铜矿集区铜山口铜(钼)矿床40Ar/39Ar年代学及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J]. 赵新福,李建威,马昌前. 地质学报. 2006(06)
[3]铜山口铜矿床成岩成矿演化机理探讨[J]. 方可栋. 地质与勘探. 1994(05)
本文编号:3320282
【文章来源】:中国矿山工程. 2020,49(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铜山口铜(钼)矿床地质
钾化带:处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中心,带宽约100m,以钾化、黑云母化为主。钾化主要为早阶段钾质交代,变斑晶大小为0.5~3cm,最大者可达5cm以上。黑云母化为黑云母交代角闪石,完全交代时,可出现黑云母呈角闪石菱形假晶。矿化较弱,局部见浸染状铜钼矿化。钾硅化带:处于钾化带外侧,与钾化带渐变接触,带宽约150m,以钾化、硅化为主。钾化两阶段均有见,硅化呈石英脉形式产出,钾长石脉与石英脉常呈网脉状产出,岩石中黑云母减少。矿化较弱,局部细脉(网脉)、浸染状铜(钼)矿化。
矿区深部Ⅰ号矿体倾斜延深部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其中33线北至22线北,铜矿体向深部没有控制;28线北至18线北,岩体北缘接触带矿体向深部有较大延伸。30线南至18线,岩体南缘接触带矿体向深部有较大延伸。岩体顶部接触带自20线向南东倾斜方向仍然未控制,具体如图3所示。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J]. 周涛发,范裕,王世伟,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2]鄂东南铁铜矿集区铜山口铜(钼)矿床40Ar/39Ar年代学及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J]. 赵新福,李建威,马昌前. 地质学报. 2006(06)
[3]铜山口铜矿床成岩成矿演化机理探讨[J]. 方可栋. 地质与勘探. 1994(05)
本文编号:3320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32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