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供需视角的中国煤炭消费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发布时间:2021-10-24 03:22
  作为全球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中国煤炭消费的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比较关注的议题。以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8亿tce为关键时间节点,对比分析煤炭消费动力机制的差异性。通过分别构建侧重供给侧分析的LMDI模型和侧重需求侧分析的IO-SDA模型,以期揭示中国煤炭消费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供给端的因素分解分析,中国的煤炭消费主要由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共同驱动。2013年以来的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能源消费强度的持续降低是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的关键所在。(2)基于需求侧的结构分解分析,中国的煤炭消费主要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和城镇居民消费所影响。出口紧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煤炭消费增长的两大需求端驱动因素,但是,由出口诱发的煤炭消费量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达到阶段性峰值。城镇居民消费在2017年超越出口,成为当前煤炭消费增长的第二大需求端驱动因素。(3)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行业煤炭消费呈现出由"出口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到城镇居民消费"拉动的变化特征,同时,行业发展的...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供需视角的中国煤炭消费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煤炭消费的演进趋势图

煤炭,因素,经济增长


基于以上定性分析,经济的缓慢增长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都是中国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的潜在关键影响因素。借助基于IPAT构建的LMDI模型,依据式(1),对1978—2018年中国逐年煤炭消费的变化进行“人口—经济—技术—结构”的多层次因素分解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总体上,1978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的增长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共同驱动,其中经济增长效应的作用程度最强。特别是2000—2007年,经济增长效应逐年增强,煤炭消费增量由2000—2001年的5101.62万tce快速拉升到2006—2007年的18393.34万tce。能源消费强度一直是遏制中国煤炭消费快速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素,除2002—2005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呈现波动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在2007年之后,才发挥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为进一步揭示2000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变化的复杂趋势,在式(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产业结构效应,根据式(2),对2002—2018年间煤炭消费总量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阶段的对比分析,结果如图4和表2所示。

能源消费结构,装机容量,全球,煤炭


由图2分析,自1978年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未发生太大变化。煤炭消费占据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消费的有效补充。按照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划分,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2012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大多在70%以上;2012—2018年煤炭消费比例自2012年的68.5%之后连续下降;2018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首次低于60%,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总量明显提升[5]。2012年中国风电累积装机容量为61597 MW,超过美国的累积装机容量60208 MW,成为全球累积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018年,中国风电累积装机容量为184696 MW,占全球累积装机容量的32.7%;美国为94295 MW,占全球的16.7%;德国为59420 MW,占全球的10.5%[3]。2015年中国光伏电累积装机容量达到43552 MW,超过德国的累积装机容量39245 MW,成为全球累积光伏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018年中国光伏电累积装机容量为175032 MW,占全球累积装机容量的35.9%;美国为51450 MW,占全球的10.5%;日本为55500 MW,占全球的11.4%;德国为45932 MW,占全球的9.4%。中国清洁能源迅猛发展,自2013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由10.2%增长到2018年的14.3%。那么,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能源结构调整是否是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的关键驱动因素?2.2 基于LMDI模型的煤炭消费总量变化的因素分解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碳强度关键影响因子的机器学习识别及其演进[J]. 刘卫东,唐志鹏,夏炎,韩梦瑶,姜宛贝.  地理学报. 2019(12)
[2]中国煤炭供应行业格局优化及排放[J]. 柳君波,高俊莲,徐向阳.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3)
[3]美国对伊朗石油禁运与全球能源安全[J]. 杨宇,王礼茂,江东,陈俊华,崔守军,郝丽莎,王强,王少剑,王长建,刘立涛,胡敏.  地理研究. 2018(10)
[4]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演进态势及驱动因素[J]. 何则,杨宇,宋周莺,刘毅.  地理研究. 2018(08)
[5]1990—2014年中国煤炭运输网络的时空特征研究[J]. 朱孟珏,庄大昌,李涛.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3)
[6]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煤炭需求[J]. 林伯强,吴微.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2)
[7]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出口产品升级[J]. 贺灿飞,陈航航.  地理学报. 2017(08)
[8]基于IO-SDA模型的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英文)[J]. 王长建,汪菲,张小雷,张虹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03)
[9]基于IO-SDA模型的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J]. 王长建,张小雷,张虹鸥,汪菲.  地理学报. 2016(07)
[10]中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陆大道.  地理科学. 2015(10)



本文编号:3454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454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