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宕昌县干峪沟地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与成矿模式
发布时间:2023-06-23 19:29
秦岭成矿带是有名的贵金属、有色和黑色金属的蕴藏地,是中国矿产勘察和研究的密集区,干峪沟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南部,随着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了铁矿、金矿、铅锌矿等,但目前对该地区矿床的储量和成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研究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志留纪白龙江群、泥盆纪西汉水群古道岭组、泥盆纪铁山组、下石炭统。构造格局由临潭—宕昌—两当深大断裂和玛曲—迭部—康县断裂控制。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走向北西,产状与地层一致。本文对宕昌县干峪沟地区地质资料分析、物探、化探和岩矿测试等手段进行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特征。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共圈出Au异常7处、Cu异常2处、Pb异常2处、Zn异常3处、As异常1处、Hg异常1处、Ag异常3处。(2)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对研究区圈定的Au-1、Au-2、Au-3号异常利用1:2.5万沟系法土壤测量进行查证,重新圈定Au异常7处,Cu异常3处、Pb异常2处、Zn异常2处、Ag异常4处。(3)进行1:1万土壤剖面测量,共圈定Cu异常6处、Zn异常9处,经综合整理...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以往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地理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岩浆岩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8 区域化学异常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脉
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第四章 实验方法
4.1 样品采集
4.1.1 1:5 万水系沉积物化学样采集
4.1.2 1:2.5 万沟系法次生晕化学样采集
4.1.3 1:1 万土壤剖面化学样采集
4.1.4 槽探工程中采用刻槽法取样
4.2 样品管理
4.3 样品测试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评价
5.1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5.2 1:5 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5.3 1:2.5 万沟系法土壤测量地球化学特征
5.4 1:1 万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评价
5.4.1 1:1 万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5.4.2 1:1 万土壤剖面异常评价
第六章 矿体地质及成矿模式
6.1 矿体段划分
6.2 矿体特征
6.2.1 水潭子矿段矿体特征
6.2.2 沙楞干矿段矿(化)体特征
6.2.3 沙楞干矿段Zn矿(化)点特征
6.3 矿石特征
6.3.1 水潭子矿段Au-1 号矿体
6.3.2 沙楞干矿段Cu、Zn、Fe多金属矿(化)体
6.4 矿石类型
6.4.1 水潭子矿段矿石类型
6.4.2 沙楞干矿段矿石类型
6.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5.1 水潭子矿段矿体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5.2 沙楞干矿段找矿标志
6.6 成矿模式
6.6.1 区域矿产概况
6.6.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35180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以往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地理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岩浆岩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8 区域化学异常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脉
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第四章 实验方法
4.1 样品采集
4.1.1 1:5 万水系沉积物化学样采集
4.1.2 1:2.5 万沟系法次生晕化学样采集
4.1.3 1:1 万土壤剖面化学样采集
4.1.4 槽探工程中采用刻槽法取样
4.2 样品管理
4.3 样品测试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评价
5.1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5.2 1:5 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5.3 1:2.5 万沟系法土壤测量地球化学特征
5.4 1:1 万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评价
5.4.1 1:1 万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5.4.2 1:1 万土壤剖面异常评价
第六章 矿体地质及成矿模式
6.1 矿体段划分
6.2 矿体特征
6.2.1 水潭子矿段矿体特征
6.2.2 沙楞干矿段矿(化)体特征
6.2.3 沙楞干矿段Zn矿(化)点特征
6.3 矿石特征
6.3.1 水潭子矿段Au-1 号矿体
6.3.2 沙楞干矿段Cu、Zn、Fe多金属矿(化)体
6.4 矿石类型
6.4.1 水潭子矿段矿石类型
6.4.2 沙楞干矿段矿石类型
6.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5.1 水潭子矿段矿体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5.2 沙楞干矿段找矿标志
6.6 成矿模式
6.6.1 区域矿产概况
6.6.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35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8351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