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吉林东部闹枝金矿成矿构造背景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7:02

  本文关键词:吉林东部闹枝金矿成矿构造背景及矿床成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闹枝金矿床是吉林省重要的金矿生产基地。该矿自1990年建成投产,至2009年为止已生产黄金约1900kg,其主矿脉9-2号、10-5号矿体现今矿石总量为266720t,金金属量为1517.3kg。本论文对该矿的地质特征、围岩及脉岩的地球化学、U-Pb年代学以及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 研究认为,区内主要的三条南北向断裂带,即吉青岭南北向断裂带、安田-棉田南北向断裂带,陆地-长德南北向断裂带,断裂带走向160-180°,长16-20km。矿体严格受NW、NWW向张性构造控制,与晚白垩发生的火山活动所产生的火山岩和超浅成侵入岩关系密切。其中陆地-长德南北向断裂带与北西向构造复合,是金、多金属矿化有利地段。区内主要围岩蚀变种类为青磐岩化、钾长石化、冰长石化、沸石化、泥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硅化等,以低温蚀变矿物为主。矿体赋存于破碎蚀变带中,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闹枝金矿矿体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等低温矿物组合。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方解石、冰长石。 通过光薄片的鉴定,我们在脉石矿物中发现了冰长石的存在,在花岗闪长岩的薄片中发现了其与闪长岩包体的接触面,通过鉴定认为该岩浆岩属于岩浆混合成因;火山岩为角闪安山岩和辉石安山岩;光片的鉴定中,硫化物含量约在30%~50%之间,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其中黄铁矿分为三个世代。 电子探针分析得出黄铁矿的Co,Ni含量较低,反应出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特征;闪锌矿中的Fe含量较低,对照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其闪锌矿成矿温度约为100℃~200℃之间。 通过对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及U-Pb年代学的研究,,本套岩浆岩系的成岩年龄为166Ma±,成岩时代为中侏罗世。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型,并以壳源为主。成岩构造背景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该地区地壳发生了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岩石圈的减薄,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底侵作用后形成的花岗岩系。 获得本套角闪安山岩的的成岩年龄为130Ma左右,超浅成侵入岩的年龄稍新,介于成矿年龄和角闪安山岩年龄之间。岩石组成是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征的钙碱性岩系,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型。成岩成矿构造背景为:中生代以后,延边东部地区进入了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活化阶段,俯冲作用,使本区拉张活动加剧,从而形成了一套下地壳至上地幔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晚期的岩浆活动以超浅成侵入岩脉的侵入活动为主。本套火山岩系的成岩时代略早于成矿时代,并且与该金矿床的成因密不可分。 闹枝金矿的成矿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旋回的超浅成侵入岩关系非常密切,闹枝金矿的工业矿体形成于早白垩的金沟岭火山喷发-侵入旋回的末期(127Ma),矿区位于敦化-杜荒岭东西向深断裂与嘎呀河北西向深断裂交汇处,图们-汪清南北向深断裂经过本区。本区构造要素发育,等间距(200m)的东西向压剪性裂隙带与北西向的压剪性裂隙带的多期次交叉活动。主矿体主要与第三成矿阶段的张剪性裂隙有关。 对闹枝金矿矿体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我们获得了该矿床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闹枝金矿流体包裹体主要由气液两相型、富气相和少量含子矿物包裹体组成。成矿早期,由于有岩浆热液的加入,导致其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偏高,而主成矿期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3.5℃~283.6℃之间;平均盐度为8.42wt%NaCl;低密度0.64~0.96g/cm3;综合其矿石特征、脉石特征、围岩蚀变及矿石构造等特征,我们认为闹枝金矿属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关键词】:成矿构造背景 矿床成因 岩石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闹枝金矿 吉林东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618.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4
  • 一、项目支撑及论文选题10
  • 二、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10-11
  • 三、研究现状11-12
  • 四、前人工作存在问题12-13
  • 五、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3-14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14-22
  • 1.1 大地构造环境14-15
  • 1.2 区域地层15-17
  • 1.2.1 古生界16
  • 1.2.2 中生界16-17
  • 1.2.3 新生界17
  • 1.3 区域岩浆岩17-18
  • 1.3.1 海西期侵入岩类17
  • 1.3.2 印支期侵入岩17-18
  • 1.3.3 燕山早期侵入岩18
  • 1.4 区域构造18-20
  • 1.4.1 褶皱构造19
  • 1.4.2 断裂构造19-20
  • 1.5 区域矿产分布特点20-22
  • 第2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22-36
  • 2.1 矿区地层22
  • 2.2 岩浆岩22-24
  • 2.2.1 古生代岩浆岩22-23
  • 2.2.2 中生代岩浆岩23-24
  • 2.3 矿区构造24
  • 2.4 矿脉(体)地质特征24-27
  • 2.4.1 10 号矿脉24-25
  • 2.4.2 1 号矿脉25-26
  • 2.4.3 9 号矿脉26-27
  • 2.5 矿石特征27-32
  • 2.5.1 主要金属矿物27-30
  • 2.5.2 主要非金属矿物30
  • 2.5.3 矿石结构30
  • 2.5.4 矿石构造30
  • 2.5.5 矿石化学成分30-31
  • 2.5.6 金的赋存状态31
  • 2.5.7 伴生有益组分的赋存状态31
  • 2.5.8 矿石主要富集特征31-32
  • 2.6 围岩蚀变特征32-33
  • 2.6.1 青磐岩化32
  • 2.6.2 冰长石化32
  • 2.6.3 沸石化32
  • 2.6.4 泥岩化32
  • 2.6.5 黄铁绢英岩化32-33
  • 2.6.6 碳酸盐化33
  • 2.6.7 硅化33
  • 2.7 围岩蚀变分带33-34
  • 2.7.1 含金硅化破碎蚀变带33
  • 2.7.2 黄铁绢英岩化近矿围岩蚀变带33
  • 2.7.3 青磐岩化蚀变带33-34
  • 2.8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34-36
  • 第3章 矿区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36-52
  • 3.1 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36-41
  • 3.1.1 岩相学特征及样品描述36
  • 3.1.2 分析方法36-37
  • 3.1.3 测试结果37-39
  • 3.1.4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39-40
  • 3.1.5 构造背景40-41
  • 3.2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41-52
  • 3.2.1 岩相学特征及样品描述41-43
  • 3.2.2 分析方法43-44
  • 3.2.3 测试结果44-48
  • 3.2.4 岩浆成因及演化特征48-50
  • 3.2.5 构造背景50-52
  • 第4章 矿床成因探讨52-68
  • 4.1 成矿物理化学特征52-59
  • 4.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52-53
  • 4.1.2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53
  • 4.1.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53-59
  • 4.2 硫同位素特征59-60
  • 4.3 成矿构造背景60-61
  • 4.4 矿床成因探讨61-64
  • 4.4.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现状61-62
  • 4.4.2 矿床成因类型的争论62-64
  • 4.5 矿化富集规律64-68
  •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6
  • 图版76-85
  • 致谢85-86
  • 导师及作者简介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建乐,杨志刚,王信虎,郑豪;花岗岩类与我国金矿成矿关系[J];黄金;2002年06期

2 王好均;;辽宁东五家子金矿控矿断裂及其构造岩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渊智;;从卫星影像上预测金矿的目视解译[J];遥感信息;1988年02期

4 葛良胜,武玉海;板块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J];黄金地质;1996年03期

5 黄汉桂,杨宪华;广西大明山东侧砂金矿成矿地质条件[J];南方国土资源;1988年02期

6 包志伟,赵振华;东坪金矿床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活动性[J];地球化学;1998年01期

7 张玉洁;申勇胜;任继学;;青海省拉脊山东段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黄金科学技术;2008年05期

8 弓小平;杨宗让;李进学;苏生瑞;;萨尔布拉克一带岩浆岩体的金成矿有利度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杜建国;安徽晓天中生代火山岩盆地金矿成矿地质条件[J];地质与资源;1992年04期

10 张朝晖;右江幔隆与金矿成矿关系(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益;王子江;;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在金矿成矿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曾清亮;邓良武;齐兵德;黄志;冯平;;新疆卡拉麦里地区1号金矿成矿机理浅析[A];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连昌;沈远超;刘铁兵;李厚民;;胶东蓬家夼式金矿成矿流体T-P-S-X地球化学[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4 蔡亚春;范宏瑞;胡芳芳;杨奎峰;蓝廷广;于虎;柳玉明;;胶东胡八庄金矿成矿流体、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时代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刘伟;潘小菲;;新疆-甘肃北山金矿南带的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兆群;张文兰;翟伟;孙凯;文拥军;;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矿物中熔融包裹体分析及矿床成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肖骑彬;蔡新平;徐兴旺;;云南北衙表生金矿形成与保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矿产资源与水资源)[C];2003年

8 苏晶晶;陈昭;张长春;;河南省花山东部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的关系[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上册)[C];2010年

9 李承东;张旗;苗来成;孟宪锋;;冀北中生代高Sr低Y和低Sr低Y型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10 庄新国;;右江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对微细金矿成矿流体循环的控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功勋队伍 再立功勋[N];中国矿业报;2000年

2 刘广志;推进深部找矿缓解存储危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3 特约记者 詹海燕 记者 何毓敏;贵州卡林型金矿研究取得新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家华 张立 李国宏;现代咒语:金娃娃,快醒来[N];中国矿业报;2011年

5 刘晓晨 王效杰;“河东金矿成矿模式”年均找矿4吨[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6 詹海燕 何毓敏;黔西南地区应重视寻找层控卡林型金矿[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宋书爱;咬住矿业权不放松[N];中国矿业报;2005年

8 杜刚强 安丰;雪域高原探宝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9 韩惠勇 葛雪斌 钱冲;勇攀高峰正当时[N];中国矿业报;2001年

10 钟科;华锡召开“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研讨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少丰;岩基后金矿的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洪奎;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斌;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构造—岩浆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黄春鹏;福建省金矿成矿特征和成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周雄;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单立华;新疆阿希勒金矿床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

7 黄同兴;右江盆地地质热事件及其在卡林型金矿成矿中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8 戴雪灵;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岩—成矿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付乐兵;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罗刚;滇东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博磊;吉林东部闹枝金矿成矿构造背景及矿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潘东;新疆富蕴县阿克塔斯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3 邓国幸;湖南省溆浦县陶金坪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琛;矿产资源综合模型评价在江西某金矿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周起凤;胶东乳山英格庄金矿成因矿物学与深部远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沈鑫;青海东昆仑阿斯哈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旭;山东招远金翅岭金矿成因矿物学与成矿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闻爽;吉林省兰家金矿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叶鑫;黑龙江省逊克县东安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于洪军;胶东蚕庄金矿上庄矿区成因矿物学研究与深部远景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东部闹枝金矿成矿构造背景及矿床成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86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