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压破碎理论的颚式破碎机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24-06-02 17:54
额式破碎机是采矿业的主要设备,可对矿石进行初级破碎。颚式破碎机里以复摆颚式破碎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复摆颚式破碎机已代替简式颚式破碎机,其具有质量轻、便于移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生产、工作性能稳定及维修方便等优点。破碎腔是物料发生破碎的场所,破碎腔的形状及运动参数决定了颚式破碎机的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随着采矿业对颚式破碎机工作性能与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颚式破碎机腔形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和优化破碎机结构及运动参数很有意义。本文借鉴圆锥破碎机和旋回破碎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动颚运动规律及物料运动模型的分析,对破碎腔进行划分,建立了符合复摆颚式破碎机的分层模型和产品粒度分布模型。基于破碎腔的分层,提出破碎机生产能力计算公式;根据物料平衡模型,计算物料被选择破碎的概率、各破碎层压缩比、当量粒度及破碎规律,提出产品粒度分布模型,对层压破碎效果进行研究;建立生产能力数学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得到生产能力最大的破碎机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而求出优化后的新腔形和产品粒度分布。优化后颚式破碎机生产能力由465t/h增加到540.1t/h,提高了 16.2%,特征值由1.87减小到了 1.71...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颚式破碎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颚式破碎机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2 颚式破碎机国内研究现状
1.3.3 颚式破碎机破碎腔形发展现状
1.3.4 层压破碎理论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的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颚式破碎机基本腔形设计
2.1 颚式破碎机工作原理
2.2 颚式破碎机运动分析
2.2.1 动颚的运动分析
2.2.2 动颚关键点的运动轨迹
2.2.3 四连杆的急回特性
2.2.4 破碎机腔形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破碎腔内物料流动模型及破碎腔分层
3.1 破碎腔内物料运动分析
3.2 破碎腔分层
3.2.1 分层假说
3.2.2 分界点的确定
3.2.2.1 下分界点的确点
3.2.2.2 上分界点的确定
3.2.3 分层模型
3.2.4 破碎层模型的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品质量分析
4.1 物料破碎过程的模拟
4.2 破碎层压缩比的计算
4.3 选择函数矩阵与破碎函数矩阵
4.3.1 选择函数矩阵
4.3.2 破碎函数矩阵
4.4 给料分析
4.5 产品粒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颚式破碎机腔形优化
5.1 生产能力
5.1.1 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5.1.2 生产能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5.1.3 曲柄转速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5.1.4 排料口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5.2 单一目标优化方法
5.2.1 优化方法
5.2.2 目标函数
5.2.3 设计变量
5.2.4 约束条件
5.2.5 优化结果分析
5.2.6 优化前后腔形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学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87595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颚式破碎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颚式破碎机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2 颚式破碎机国内研究现状
1.3.3 颚式破碎机破碎腔形发展现状
1.3.4 层压破碎理论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的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颚式破碎机基本腔形设计
2.1 颚式破碎机工作原理
2.2 颚式破碎机运动分析
2.2.1 动颚的运动分析
2.2.2 动颚关键点的运动轨迹
2.2.3 四连杆的急回特性
2.2.4 破碎机腔形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破碎腔内物料流动模型及破碎腔分层
3.1 破碎腔内物料运动分析
3.2 破碎腔分层
3.2.1 分层假说
3.2.2 分界点的确定
3.2.2.1 下分界点的确点
3.2.2.2 上分界点的确定
3.2.3 分层模型
3.2.4 破碎层模型的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品质量分析
4.1 物料破碎过程的模拟
4.2 破碎层压缩比的计算
4.3 选择函数矩阵与破碎函数矩阵
4.3.1 选择函数矩阵
4.3.2 破碎函数矩阵
4.4 给料分析
4.5 产品粒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颚式破碎机腔形优化
5.1 生产能力
5.1.1 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5.1.2 生产能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5.1.3 曲柄转速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5.1.4 排料口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5.2 单一目标优化方法
5.2.1 优化方法
5.2.2 目标函数
5.2.3 设计变量
5.2.4 约束条件
5.2.5 优化结果分析
5.2.6 优化前后腔形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学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87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98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