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铁矿朱家包包矿段层状铁矿体的成因:来自岩石结构定量化分析的证据
本文关键词:攀枝花铁矿朱家包包矿段层状铁矿体的成因:来自岩石结构定量化分析的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攀枝花式铁矿 结构定量化分析 溶蚀作用 透岩浆流体 成矿模型
【摘要】:岩浆型铁矿床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攀枝花式铁矿赋存于攀枝花大型层状侵入体中,同时是峨眉山地幔柱系统的组成部分。然而此类矿床的成因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地解决。结构定量化分析方法在国际上曾被用于解释层状侵入体的成岩过程,因此本文采用结构定量化方法,以攀枝花铁矿朱家包包矿段中部岩相带(MZ)为例,结合地质学和岩相学观察结果,试图从攀枝花岩体中部岩相带辉长岩的单斜辉石结构角度解释攀枝花式铁矿层状矿体的成因。岩相学观察,部分样品中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具有明显的溶蚀结构,以及具有角闪石、蛇纹石的增生边。被溶蚀的部分由铁钛氧化物填充,磁铁矿、钛铁矿之间发育共结结构。晶体粒度分布(CSD)显示,与未溶蚀样品相比,强烈溶蚀样品中单斜辉石CSD曲线有更陡的拟合直线斜率,在小颗粒处曲线下弯程度更明晰,铁钛氧化物含量更高。溶蚀作用使CSD曲线在小颗粒处下弯,为小于一定粒度的颗粒被吸回,这与粗化作用表现一致;不同的是粗化作用使CSD曲线在大颗粒处变得平缓,溶蚀作用造成的现象与此恰好相反。晶体空间分布(SDP)显示中部岩相带上部有分选的趋势,而下部则表现出挤压的趋势,根据岩相学观察、分形维数D对比,可以认为岩体上部并未受到普遍的溶蚀作用,因此保留了岩浆结晶过程中矿物颗粒分离结晶的趋势,而下部则是由于普遍的溶蚀作用导致了矿物粒间空隙增大,难以支撑上部的荷载,从而表现出压实趋势,这改变了岩浆初始结晶时的分选趋势。溶蚀样品中,磁铁矿钛铁矿平衡温度较未溶蚀样品的平衡温度低约100℃,另外造岩矿物溶蚀、富水的角闪石、蛇纹石生长边以及占据溶蚀空隙的铁钛氧化物说明有流体存在。在攀枝花岩体中段结晶晚期,富铁流体加入半固结的岩体使得造岩矿物溶蚀,而后填充于空隙,流体逃逸后铁矿物富集沉淀成矿。岩体下部具普遍的溶蚀作用,受荷载富铁流体受压实作用逃逸,形成了块状的贫铁岩体;上部流体水平运移,没有受到压实作用,残余流体更多,当流体逃逸后保留了铁矿的含量,形成了富集的层状铁矿体。这种层状矿体的成因模型类似于透岩浆流体模型。
【关键词】:攀枝花式铁矿 结构定量化分析 溶蚀作用 透岩浆流体 成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引言8-13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8-10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10-11
- 1.3 取得的成果认识及工作量11-13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13-16
- 2.1 区域地层13-14
- 2.2 区域构造14
- 2.3 区域岩浆岩14
- 2.4 区域矿产14-16
- 第三章 攀枝花侵入体及岩相学特征16-21
- 3.1 攀枝花侵入体16-19
- 3.2 岩相学特征19-21
- 第四章 结构定量化理论及实验方法方法21-30
- 4.1 电子探针分析方法21
- 4.2 晶体粒度分布(CSD)与空间分布(SDP)理论21-23
- 4.3 晶体结构参数的获取23-26
- 4.4 矿物含量的估算方法26-30
- 第五章 朱家包包矿段中部岩相带结构特征30-38
- 第六章 攀枝花岩体成岩过程及成矿机制38-44
- 6.1 溶蚀作用对CSD曲线的影响38
- 6.2 朱家包包中段辉长岩成岩过程38-41
- 6.3 铁矿物的堆积过程41-42
- 6.4 层状铁矿体的成矿模型42-44
- 结论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51
- 附录51-58
- 附表58-59
- 个人简介59
- 在学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59
- 参与科研项目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金桃;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差异溶蚀作用[J];中国岩溶;1984年01期
2 朱东亚;胡文tD;张学丰;金之钧;;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J];石油学报;2007年05期
3 闫志为;张志卫;王佳佳;;硫酸水对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物的溶蚀作用[J];水资源保护;2009年02期
4 宋林华;洞穴成因与溶蚀作用评述[J];地理译报;1986年04期
5 张月华;王一刚;;构造期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及其意义[J];石油学报;1991年01期
6 岳峰;;碳酸溶蚀作用不是形成岩溶的唯一作用[J];地球;1985年01期
7 山述娇;周博;陈韵骐;;蜀南地区下二叠统埋藏溶蚀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3年06期
8 钱一雄;陈跃;陈强路;尤东华;邹森林;;塔中西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J];石油学报;2006年03期
9 郑和荣;刘春燕;吴茂炳;王毅;;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颗粒石灰岩埋藏溶蚀作用[J];石油学报;2009年01期
10 黄黎英;曹建华;何寻阳;杨慧;李小方;申宏岗;;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石灰岩溶蚀作用的室内模拟试验[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清海;;分异溶蚀作用与量化分析的设计应用初探[A];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海燕;伍法权;祁生文;常中华;崔拥军;;三峡库区泥质灰岩溶蚀作用与边坡岩体破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小琼;普光与建南气田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埋藏溶蚀作用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解;攀枝花铁矿朱家包包矿段层状铁矿体的成因:来自岩石结构定量化分析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贾丽萍;不同类群典型微生物的溶蚀作用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胡淑琼;强碱三元体系与喇嘛甸油田二类储层溶蚀作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4 孙在斌;垂直气候带表层岩溶泉水的理化性质与溶蚀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夏欢;强碱三元复合驱堵塞原因分析及解堵技术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肖军;陕西秦岭翠华山片麻岩区泉水溶蚀作用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勇超;塔东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8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8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