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庄矿回采巷道卸压槽技术研究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袁庄矿回采巷道卸压槽技术研究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变形 高应力 卸压槽技术 卸压机理 卸压效果
【摘要】:袁庄矿4111工作面机巷两帮围岩存在较大变形,主要原因为高应力和采动因素的影响。因此,确定了卸压槽技术,转移回采巷道围岩中的高应力,可有效解决巷道帮部变形量较大的问题。采用弹性理论,构建了卸压槽顶槽壁的“筒支梁”模型、侧槽壁的“梁板”模型和深部槽壁的“四边简支矩形薄板”模型,从力学角度分析了卸压槽的卸压机理。结合袁庄矿4111工作面机巷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开槽前后的数值模型,分别模拟和研究了不同槽宽、槽高和槽深对卸压效果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卸压槽槽壁的变形破坏均始于其中间区域,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吸收了两帮围岩的变形,转移了两帮围岩中的高应力,起到了卸压作用。(2)随着槽宽的增加,巷道两帮移近量逐渐减少,顶底板移近量逐渐增加,应力峰值向更远处转移;随着槽高的增加,巷道两帮移近量逐渐减少,顶底板移近量基本没变,应力峰值向更远处转移;随着槽深的增加,巷道两帮移近量逐渐减少,顶底板移近量逐渐增加,应力峰值向更远处转移。综上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卸压槽参数,并应用于工程试验,体现出了显著的卸压效果。
【关键词】:变形 高应力 卸压槽技术 卸压机理 卸压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6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15-21
- 1.2.1 被动支护技术15-17
- 1.2.2 主动支护技术17-18
- 1.2.3 卸压技术18-21
- 1.3 存在问题21
- 1.4 研究内容21-23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3-26
- 2 袁庄矿回采巷道地质条件分析26-36
- 2.1 矿井基本概况26-27
- 2.1.1 矿井简介26
- 2.1.2 地质情况26-27
- 2.1.3 回采巷道简况27
- 2.2 回采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27-30
- 2.3 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类型30-31
- 2.4 卸压槽技术的提出31-34
- 2.4.1 袁庄矿4111工作面回采巷道帮部围岩变形特征31
- 2.4.2 袁庄矿4111工作面回采巷道帮部围岩大变形原因31-34
- 2.4.3 回采巷道卸压槽技术的提出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3 卸压槽卸压机理研究36-46
- 3.1 卸压槽卸压机理36-37
- 3.2 卸压槽槽壁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37-44
- 3.2.1 卸压槽顶槽壁变形破坏力学机制38-39
- 3.2.2 卸压槽侧槽壁变形破坏力学机制39-41
- 3.2.3 卸压槽深部槽壁力学模型分析41-44
- 3.3 本章小结44-46
- 4 卸压槽支护参数模拟研究46-76
- 4.1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46-49
- 4.1.1 FLAC3D程序基本原理46-47
- 4.1.2 FLAC3D程序的一般处理过程47-48
- 4.1.3 FLAC程序的应用范围48-49
- 4.2 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方案的确定49-52
- 4.2.1 模拟的目的49
- 4.2.2 模型的建立49-52
- 4.3 开挖巷道后的模型模拟结果分析52-53
- 4.4 模拟不同卸压槽宽度对巷道卸压效果的影响53-60
- 4.4.1 模拟方案53-54
- 4.4.2 模拟结果分析54-60
- 4.5 模拟不同卸压槽高度对巷道卸压效果的影响60-66
- 4.5.1 模拟方案60
- 4.5.2 模拟结果分析60-66
- 4.6 模拟不同卸压槽深度对巷道卸压效果的影响66-73
- 4.6.1 模拟方案66-67
- 4.6.2 模拟结果分析67-73
- 4.7 本章小结73-76
- 5 工程试验研究76-82
- 5.1 试验回采巷道支护情况76
- 5.2 卸压槽开挖方案设计76-77
- 5.3 监测方案设计77-78
- 5.4 监测结果分析78-81
- 5.5 本章小结81-82
- 6 结论与展望82-84
- 6.1 结论82-83
- 6.2 不足之处83-84
- 参考文献84-88
- 致谢88-90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庆新,,康立军;回采巷道受力状态的数值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1994年05期
2 王广昌,李百利,崔海龙,吕承贤;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00年S1期
3 王育德,郭延华;下分层回采巷道布置位置有限元模拟研究[J];煤矿设计;2001年05期
4 许梦国,伍佑伦,叶义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巷道收敛的影响因素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01期
5 高明中,孙家斌,王汉民,李明好;极难维护回采巷道封闭式支架支护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9期
6 赵兴东,唐春安,王维纲;回采巷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2003年03期
7 李少刚,张开碧,张开智;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模糊等价聚类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徐富胜;树锚(索)网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4年01期
9 兰瑞学,何富连;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J];江苏煤炭;2004年02期
10 李洪;;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的应用实践[J];煤;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勤芝;樊胜强;;模糊聚类分析法在神火矿区回采巷道分类中的运用[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保生;朱维申;李术才;;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综放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姚建国;杨厚柱;;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的灰色模糊类比法[A];矿山坚硬岩体控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4 樊胜强;王勤芝;;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回采巷道临界深度的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叶召明;;12_下煤层回采巷道主要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6 王广平;;下石节煤矿回采巷道破坏剖析[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7 侯民川;孙思云;陈相红;;破碎顶板下动压区回采巷道的维护技术[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华心祝;陈登红;;淮南矿区深部回采巷道矿压显现特征及支护技术[A];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C];2013年
9 尹增德;陈彦军;潘世功;;复杂构造条件下回采巷道稳定性研究[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韩立军;林登阁;;不稳定回采巷道破坏机理及支护对策的研究[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绪言;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登红;深部典型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3 卫进;深部回采巷道耦合支护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赵志强;大变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5 白启树;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姚宝珠;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刘倡清;综放变宽度煤柱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涛;特厚煤层上向分层充填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刘飞;上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与回采巷道位置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李召鑫;“三软”煤层回采巷道断面优化及平顶U型棚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魏昌彪;残煤综放回采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仝晓军;回采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规律及稳定性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建建;袁庄矿回采巷道卸压槽技术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7 郭建国;急斜特厚煤层综放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勇;寺河矿二号井15号煤层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允聪;阳湾沟煤矿采空区下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于正军;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研究及支护优化[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19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1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