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软弱覆岩地表沉陷机理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21 20:34

  本文关键词:软弱覆岩地表沉陷机理研究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软弱覆岩 地表沉陷 空间等效原则 预计参数


【摘要】:本文以软弱覆岩矿山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量、相似材料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软弱覆岩条件下地表沉陷的机理、预测方法和参数求取方法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实测地表移动观测资料,分析软弱覆岩矿山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特征;(2)基于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分析软弱覆岩地表沉陷机理和开采空间向地表沉陷转化的规律;(3)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岩体力学参数对地表沉陷的影响;(4)利用弹性梁板理论和随机介质理论,建立适合软弱覆岩条件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5)根据空间等效原则,研究预计参数的求解方法。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软弱覆岩条件下,地表沉陷具有下沉系数大、地表移动盆地边缘收敛速度慢,开采过程中下沉速度和变形值大的特点。(2)根据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结果得出,软弱覆岩条件下,顶板未垮落前,覆岩以梁板的挠曲为主;顶板垮落后,顶板岩梁与采场砌体梁接触形成“双梁”结构,并以此为介质不断将开采空间向上传递转化为地表沉陷空间。(3)相似材料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软弱覆岩条件下,顶板较软,采后易于弯曲下沉,冒落空间减小,使得冒落带高度减小,同时由于采动过程中覆岩不易形成离层裂缝或者离层会很快闭合,使得软弱覆岩条件下采场空间向地表沉陷空间转化更加充分,是造成下沉系数较坚硬岩层大的根本原因。(4)本文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较好,能够有效避免传统预计方法收敛过快的缺点。(5)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得出岩体弹性模量、岩层与采厚比、深厚比和岩体抗压强度是影响地表沉陷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软弱覆岩条件下岩层的变形特征,提出了评价地表沉陷能力的三个指标T1(岩层弹性模量与层厚积)、T2(岩层差异性指数)和T3(覆岩平均弹性模量)。(6)根据岩体破裂规律,分析得出了下沉系数的变化特征,即下沉系数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两者近似呈负对数关系;岩体越坚硬,下沉系数越小,反之越大。(7)根据空间等效效应,研究提出了求取地表下沉系数的近似计算方法。下沉系数可由采出率ε采、冒落岩体碎胀系数K碎和空间相关系数Kq求解,即(8)基于全局优化算法,编制了预计参数的自动提取算法,并进行了应用,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不需要提供经验初值,且编程简单、计算精度高、受人为因素影响小,能更好的吻合实测数据,避免了因初值不当带来的求参失真,能够满足工程应用。
【关键词】:软弱覆岩 地表沉陷 空间等效原则 预计参数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2-21
  • 1.2.1 开采沉陷国外研究进展12-14
  • 1.2.2 开采沉陷国内研究进展14-19
  • 1.2.3 软弱覆岩条件下开采沉陷研究进展19-21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1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1-23
  • 2 软弱覆岩条件下地表沉陷实测分析23-40
  • 2.1 研究区地质采矿条件23-24
  • 2.2 覆岩岩性及结构特点分析24-25
  • 2.3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置及观测25-26
  • 2.3.1 观测站设置25-26
  • 2.3.2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情况26
  • 2.4 软弱覆岩地表沉陷实测分析26-34
  • 2.4.1 地表移动变形实测分析26-28
  • 2.4.2 地表沉陷特征分析28-32
  • 2.4.3 地表移动时间特征分析32-34
  • 2.5 地表移动实测参数34-37
  • 2.5.1 实测角量参数34-35
  • 2.5.2 角量参数特征分析35-36
  • 2.5.3 实测预计参数36
  • 2.5.4 预计参数特点分析36-37
  • 2.6 地表裂缝发育特征37-38
  • 2.7 移动变形特征比较分析38-39
  • 2.8 本章小结39-40
  • 3 软弱覆岩条件下地表沉陷机理研究40-86
  • 3.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40-62
  • 3.1.1 研究区地质采矿条件40-41
  • 3.1.2 模型设计及相似材料配比41-43
  • 3.1.3 模型的制作43-44
  • 3.1.4 模型监测44-45
  • 3.1.5 实验结果分析45-61
  • 3.1.6 小结61-62
  • 3.2 数值模拟62-78
  • 3.2.1 数值计算方法62-63
  • 3.2.2 数值模型构建63
  •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63-64
  • 3.2.4 岩层参数选择64-65
  • 3.2.5 模拟计算过程65
  • 3.2.6 计算结果分析65-70
  • 3.2.7 地表沉陷与地质采矿要素关系70-78
  • 3.3 软弱覆岩地表沉陷机理78-85
  • 3.4 本章小结85-86
  • 4 软弱覆岩地表沉陷预测模型86-100
  • 4.1 概率积分法在预测地表沉陷上的主要问题86-88
  • 4.2 基于弹性梁板和随机介质耦合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88-95
  • 4.2.1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88-89
  • 4.2.2 预计模型的建立89-95
  • 4.3 考虑地质构造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95-98
  • 4.3.1 考虑断层构造的预计方法95-97
  • 4.3.2 考虑松散层厚度的地表沉陷计算方法97-98
  • 4.4 应用实例98-99
  • 4.5 本章小结99-100
  • 5 地表沉陷预测参数研究100-134
  • 5.1 地表沉陷预计参数的定义100-102
  • 5.2 预测参数的空间变化特征102-116
  • 5.2.1 开采沉陷中的空间等效效应102-104
  • 5.2.2 地表沉陷预测参数的空间特征104-105
  • 5.2.3 地表沉陷评价指标105-110
  • 5.2.4 下沉系数变化特征110-116
  • 5.3 预测参数求取方法研究116-133
  • 5.3.1 实测资料的预计参数求取方法116-117
  • 5.3.2 无实测资料的预计参数求取方法117-119
  • 5.3.3 基于空间等效效应的下沉系数近似求解方法119-121
  • 5.3.4 基于全局优化算法的预计参数自动提取121-126
  • 5.3.5 实例应用分析126-133
  • 5.4 本章小结133-134
  • 6 结论及展望134-137
  • 6.1 主要结论134-135
  • 6.2 论文创新点135
  • 6.3 技术展望135-137
  • 参考文献137-146
  • 致谢146-147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7
  • 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峰;;地表沉陷治理的新方法[J];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2 公茂旭;陈加更;吕国庆;;承压含水层自身性质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J];煤矿安全;2013年02期

3 许凯;;固体充填综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13年04期

4 张义之;再论矿床排水疏干引起的地表沉陷[J];化工矿山技术;1979年04期

5 王冠平;;煤矿地表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评价[J];煤矿环境保护;1989年03期

6 张和生,刘洪福,韩建伟;测氡技术在地表沉陷观测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7 彭和Y·罗,房维军,鱼云龙;预测沉陷影响的模拟[J];陕西煤炭技术;2000年01期

8 蒋建平,高广运;地下工程引起的不均衡地表沉陷分析[J];煤炭学报;2003年03期

9 姜晨光,贺勇,梁安波,盖玉松,廖明全;矿区地表沉陷规律的新认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10 姜晨光,钟建民,贺勇,廖明全,崔专,栾永健;矿山地表沉陷盆地的监测与数学模拟[J];矿业快报;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仲杰;佟利明;;地表沉陷灾害机理与控制方法[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永树;;地表沉陷区交通运输安全性预测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滕永海;王金庄;赵洪亮;;高强度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庞庆刚;;钱家营矿地表沉陷区综合治理问题的探讨[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陈新建;赵法锁;赵兵朝;刘小平;吴韶艳;;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预测[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运江;闫增会;庞尔雷;;鲍店矿上部采区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与实践[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麻凤海;范学理;王泳嘉;;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时间空间过程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德民;马凤山;张亚民;杨长祥;贾高华;;急倾斜矿体分步充填开采对地表沉陷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石兴华;石富源;;采煤引起地表沉陷的防治与土地复垦生态景观技术[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国超;;红柳林煤矿首采工作面地表沉陷监测设计[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屈金星;煤矿地表沉陷问题严重[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记者 吴华国 冯丽;萍乡:采煤导致78平方公里地表沉陷[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广伟;软弱覆岩地表沉陷机理研究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2 王晖;青兰高速公路沿线北八特采空区地表沉陷机理及其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彭帅英;高速公路下伏多层采空区地表沉陷数值模拟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赵国忱;矿山地表沉陷综合治理投资决策系统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6年

5 张学东;工矿区地表沉陷D-InSAR监测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6 阎跃观;DInSAR监测地表沉陷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连贵;兖州矿区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与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胡海峰;不同土岩比复合介质地表沉陷规律及预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伟;地表沉陷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2 白二虎;条带式Wongawilli采煤法覆岩与地表沉陷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飞亚;寺河矿地表沉陷特征与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韩东峗;山区地下采煤地表沉陷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董军业;巨厚火成岩下隔离注浆充填控制地表大面积突然塌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张小卫;煤矿井工开采地表沉陷预测与保护、修复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郑娟;煤炭井工开采的地表沉陷影响预测与生态综合整治、恢复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何祥亮;淮北矿区杨柳矿地表沉陷综合评价及沉陷区生态恢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武彩霞;平朔三号井工矿边邦开采区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朱乐君;矿区地表沉陷动态分析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4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14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