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两江Cu矿床的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桂中两江Cu矿床的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加里东期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 燕山期 大明山
【摘要】:两江Cu矿床为一个位于广西中部的石英脉型矿床。为了查明矿床成因,笔者对该矿床分别进行了矿床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硫化物S同位素的δ34SCDT介于-1.22~0.96‰之间,呈塔式分布,暗示矿石S为岩浆或深部热液起源。矿石Pb同位素的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的比值分别介于38.698~39.817、15.773~15.879和18.307~19.232之间,平均值分别为39.151、15.809和18.307。对比研究表明,矿石与地层(寒武系和泥盆系)砂页岩和加里东期岩浆岩完全不同的Pb同位素组成,而与晚白垩世岩浆岩(包括昆仑关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为相近分布范围。因此,该矿床的矿石Pb及其成矿金属物质最有可能起源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结合矿体交截关系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笔者推测该矿床最有可能形成于晚白垩世。由于含矿石英斑岩为加里东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在矿区深部存在与成矿作用有成生关系的隐伏岩体,很可能为昆仑关黑云母花岗岩岩基向西北方向延伸部分。区域矿化特征对比表明,大明山W-Cu多金属成矿带深部可能存在矽卡岩型矿化,并预示着巨大的找矿潜力。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河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加里东期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 燕山期 大明山
【基金】: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二五”项目群(SKLODG-ZY125-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1372105)
【分类号】:P618.41;P597
【正文快照】: 大明山成矿带是广西主要的钨-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其钨、铜储量分别占广西总储量的42%和27%[1-2],已发现矿床和矿点多达12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2处和小型矿床5处。两江矿床位于该成矿带的中部,大明山背斜南西翼中段轴部,是一个产于寒武、泥盆系地层和石英斑岩中的C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树明;张荣飞;王大鹏;;薄竹山花岗岩分水岭单元形成的动力学特点——来自长石斑晶的证据[J];民营科技;2014年08期
2 何芳;张乾;刘玉平;叶霖;缪应理;王大鹏;苏航;鲍谈;王小娟;;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成矿金属来源制约[J];矿物学报;201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伍伟;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找矿信息集成及勘查靶区优选[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长发;粤西大金山钨锡多金属矿成岩成矿地质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朱斯豹;云南田冲白钨矿床萤石包裹体及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婉婉;江西武宁大岭上钨矿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江峰,喻钢,薛春纪,钱卉,贺剑峰,邢直,张巽;辽东裂谷带铅锌金银矿集区Pb同位素地球化学[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2 周建平,徐克勤,华仁民,赵懿英,朱金初;滇东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特征与矿床成因[J];矿物学报;1998年02期
3 祝朝辉;张乾;何玉良;;滇东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元素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年04期
4 祝朝辉;刘淑霞;张乾;邵树勋;谷德敏;;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约束[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年04期
5 张乾;李开文;王大鹏;侯晓风;;滇东南白牛厂多金属矿床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新证据[J];矿物学报;2009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洪培;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超大型矿床[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宇;杨银堂;柴常春;李跃进;汪家友;刘静;;Cu互连应力迁移温度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2 刘洪图,吴自勤;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一些材料物理问题(I)——Cu互连和金属化[J];物理;2001年12期
3 孟凡顺;赵星;李久会;;B掺入CuΣ5晶界间隙位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11期
4 王军霞,王维娜,王安利,王亚斌;Cu~(2+)对体外培养的日本沼虾血细胞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3年03期
5 薛俊鹏;李萍;王齐明;赵伟;吴大诚;;槲皮素与Cu~(2+)反应形成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9期
6 田玉红;柳江河沉积物去除水中Cu(Ⅱ)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白延红;马胜利;徐彩玲;刘文国;;Cu~(2+)的生理功能、损伤机理及其在植物离体培养中的作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姜丽娜;蒿宝珍;张黛静;郑冬云;邵云;李春喜;;不同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Cu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4期
9 师同顺,王茂连,洪申才,曹锡章;三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Cu(Ⅱ)-碘化四-(4-三甲胺苯基)卟啉配合物的稳定常数[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10 罗宁胜,徐文兰;用嵌入原子方法研究Cu(100)面声子色散[J];物理学报;198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雪梅;谭小丽;杨世通;陈长伦;王祥科;;静态法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放射性核素~(64)Cu(Ⅱ)和磷酸盐在氧化铝上的相互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李伟生;罗建;陈忠宁;;一种对Cu~(2+)具有灵敏性识别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淑华;钟凡;兰翠玲;钟新仙;蒋毅民;;双核Cu(Ⅱ)-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会议论文[C];2002年
4 肖昕;张双;孙宗连;于文超;;抽穗期小麦中Cu的亚细胞分布[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艳红;马少健;林美群;;高炉渣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6 孙宗连;肖昕;张双;王倩;胡飞;;小麦生长周期中土壤Cu的分布与迁移实验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刘泊良;张迎周;张玉军;许元栋;;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吸附重金属离子(Cu~(2+))的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杨柯利;刘全生;智科端;宋银敏;姚海波;;相转移法制备Cu纳米粒子及其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朱启红;夏红霞;;EDTA去除土壤中Cu~(2+)的优化[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成晓龙;崔永萍;陈彦球;张喜忠;;不同水平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对Cu~(2+)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00年第4期[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布都热西提·阿布力克木;Cu(I)/bpy催化的原子迁移自由基加成反应和Au(I)/手性磷酸的接力催化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于杨;用于顺酐常压气相加氢制备γ-丁内酯的Cu基催化剂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3 龙於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重金属Cu和Zn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刘庆冬;HSLA铁素体钢中Cu析出强化和奥氏体韧化的原子探针层析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5 王丹丹;蚯蚓及蚓粪对植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彦;太湖溶解性有机质对Cu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刁小琼;Cu(Ⅰ)催化的碳氮键偶联及其在合成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刘新芳;含N,,P配体的Cu(Ⅰ)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9 马良财;Cu纳米线结构和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徐勤松;黑藻对水体Cd、Cu、Zn污染的反应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硕;基于氮氮双键异构化机制的新型Cu~(2+)荧光分子探针[D];兰州大学;2015年
2 魏婷;高熵合金增强Cu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琳;Cu(Ⅰ)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用于丙烯和丙烷的分离[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胡林林;表层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五氯酚的特征及Cu~(2+)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5 夏至;Cu系湿式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6 郭春景;膨润土的改性及其对Cu~(2+)的吸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单丽娜;Cu单元素基合金表面激光高熵合金化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8 凌婉婷;土壤表面电荷特征与Cu~(2+)离子吸附—解吸的相互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9 伍海彪;Fe-Cu模型合金中Cu富集现象及微观结构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崔艳喜;丙三醇和苯胺在分子筛担载的Cu基催化剂上气相合成3-甲基吲哚[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50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5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