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厚高位红层砂岩破断运动与矿震活动规律
本文关键词:超厚高位红层砂岩破断运动与矿震活动规律
更多相关文章: 超厚高位坚硬岩层 联合致动 强矿震事件 连续铰接板
【摘要】:以鲍店煤矿十采区02工作面上覆200 m超厚高位红层砂岩为工程研究背景,分析建立了多工作面联合运动的超厚板力学模型,阐明了红层砂岩的损伤滑移破断规律,应用符拉索夫厚板理论,推导计算了红层砂岩的破断步距L=397.8 m。采用微矿震监测技术,分析验证了红层的破断规律及其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未达到红层破断步距前,厚层砂岩板将在工作面平巷部位产生损伤,岩层仍处于稳定状态;工作面动力响应以小能级(小于105 J)的微震事件活动为主,在红层层位多发生在下表面。当红层悬露达到380 m时,初次破断运动;大能量(高于105 J)矿震事件频发,在平面上近似呈横向"O-X"型分布,在剖面上由红层下部逐渐向中部发展。红层最终呈现出四边铰接的稳定连续板状结构。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超厚高位坚硬岩层 联合致动 强矿震事件 连续铰接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4139,5156400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3EEM018)
【分类号】:TD325
【正文快照】: 在煤系地层形成过程中,在某些地质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形成厚度大、硬度高的沉积岩层,其中以厚层砂岩(俗称红层)最为普遍。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厚坚硬岩层一旦破断运动,将产生强烈的冲击现象,严重危害矿井的安全生产;尤其是高位超厚岩层,其产生的动力破坏现象在采矿工程领域越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峰,章梦涛,范学理;北票台吉矿震机理的研究[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S1期
2 张华;姚宏;陈鑫;黄树生;牟剑英;;矿震识别及成因研究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2014年03期
3 周辉,冯夏庭,谭云亮,王泳嘉;矿震系统的胞映射-突变预测模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年01期
4 郑怀昌;张晓君;;冒落型矿震能量确定探讨[J];金属矿山;2006年07期
5 李伟;;鲍店煤矿矿震规律初探[J];山东煤炭科技;2006年03期
6 李铁;蔡美峰;蔡明;;采矿诱发地震分类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7 王伟;姜岩;赵勇;;灰色系统理论用于矿震极值预测的初步研究[J];测绘工程;2007年01期
8 潘一山;赵扬锋;官福海;李国臻;马植胜;;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研究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9 欧阳治华;姚高辉;许梦国;朱权洁;;普庆铁矿矿震发生机理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伟;姜岩;宁津生;钟波;;用小波分析理论研究采矿速度与矿震的关系[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长龄;郑太洙;吴廷国;阚振斌;;对蛟河煤矿的矿震分析与减灾对策[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张少泉;董继平;肖兰喜;李启辉;陈光;李卫平;;矿震震源机理的系统研究与开发[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3 李运江;;鲍店煤矿矿震定位与活动性研究[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屈昀;张贞良;刘德进;;矿震灾害原因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峰;屈昀;;兖州矿区鲍店煤矿矿震监测与分析研究[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李运江;李峰;赵国兵;;兖州矿区矿震监测台网建设研究[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张少泉;郭建明;华正兴;张兆平;关杰;鲁振华;;地震学在矿山冲击(矿震)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邹德蕴;段伟;刘志刚;吴业胜;;采空区上覆岩层诱发矿震及预测技术研究[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永亮;王恒志;臧金诚;;鲍店煤矿矿震区域分布规律与灾害预防[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李世愚;和雪松;蒋秀琴;潘科;张少泉;;矿震与瓦斯的相关性及其在地球物理学中的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房增华;为矿井安全高效加码[N];中国煤炭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贾宝新;矿震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2 巩思园;矿震震动波波速层析成像原理及其预测煤矿冲击危险应用实践[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东平;矿震定位与可视化研究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2 刘玉春;小波变换在矿震信号滤波和识别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3 官福海;木城涧煤矿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4 梁宝霞;矿震信号识别和定位及其在木城涧煤矿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5 王世娟;东滩煤矿地垒断层型矿震发生机制及监测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于丽艳;木城涧煤矿矿震监测震源定位与震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王伟;基于小波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的矿震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许大为;小波变换在矿震信号滤波和震相到时拾取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9 王有勇;正断层区域矿震及冲击危险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李岚;东滩煤矿矿井动力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9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7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