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氧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0:17

  本文关键词: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氧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自燃 低温氧化 吸附态 官能团 宏观表征


【摘要】:煤自燃火灾是煤炭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煤的自燃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煤氧复合机理认为煤与氧气接触复合是导致煤自燃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机理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对于煤氧复合机理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煤与氧气发生接触时的物理吸附、煤升温自燃过程中氧气的消耗和气体产出的宏观特性以及氧化升温过程中煤结构中官能团变化的微观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从而揭示煤自燃过程中煤与氧气接触所发生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的过程。使用煤自燃倾向性测定仪,测量出九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在30℃时的物理吸氧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煤的物理吸氧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煤样的物理吸氧量在30~105℃升温过程中表现为整体减少但在一定温度点处有波动的变化趋势。运用等体积替换的方法区分出了煤孔隙中氧气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物理吸附态,通过实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程序升温系统对所选煤样进行氧化升温实验,借助气相色谱仪对产生的其它气体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氧气消耗量、CO_2产生量和CO产生量都逐渐增大。不同变质程度煤的耗氧量整体表现为:褐煤烟煤无烟煤。CO_2的生成量整体表现为:褐煤烟煤无烟煤。当温度低于130℃时CO的浓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CO的生成量与煤的变质程度关系不明显。当温度高于130℃时CO的生成量为褐煤烟煤无烟煤。使用主要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原位反应池组成的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对煤样进行原煤扫描。分析不同变质程度的原煤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煤大分子结构中官能团的含量由大到小排列为:含氧官能团、脂肪烃、羟基、芳香烃。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位反应池和程序升温装置对不同煤样进行氧化升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煤样氧化升温的过程中大多数煤样中羧基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整体变化趋势;煤的变质程度的越低,在氧化升温初期中羟基的减小幅度越大。这一现象表明羟基的反应活性较大,在氧化升温反应初期就有大量的羟基参加了反应;煤样进行低温氧化升温的过程中,煤大分子结构中的芳香核结构相对稳定,几乎不参与氧化反应过程。
【关键词】:煤自燃 低温氧化 吸附态 官能团 宏观表征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5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前言11-19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煤氧低温条件下的物理变化13-15
  • 1.2.2 煤氧低温条件下的化学变化15-16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9
  • 1.3.1 研究内容16
  • 1.3.2 研究技术路线16-19
  • 第二章 升温过程中氧气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变化研究19-31
  • 2.1 煤中氧气的赋存状态19-21
  • 2.1.1 氧气在煤中的赋存空间及其运移方式19-20
  • 2.1.2 氧气在煤中的赋存状态20-21
  • 2.2 测定煤中氧气的赋存状态变化实验21-23
  • 2.2.1 实验仪器及方法21-22
  • 2.2.2 实验结果22
  • 2.2.3 实验结果分析22-23
  • 2.3 影响煤物理吸氧量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23-28
  • 2.3.1 煤中物理吸附态氧气的脱附曲线分析23-24
  • 2.3.2 煤中物理态氧气量的测定24-25
  • 2.3.3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理吸氧量变化25-26
  • 2.3.4 不同温度下煤的物理吸氧量变化26-28
  • 2.4 煤中游离态氧气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28-29
  • 2.4.1 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对游离态氧气的影响28-29
  • 2.4.2 不同温度对煤中游离态氧气的影响29
  • 2.5 本章小结29-31
  • 第三章 煤低温氧化过程中自燃特征的宏观表征31-55
  • 3.1 煤中活性基团生成CO_2,CO和H_2O的反应模型31-36
  • 3.1.1 煤中主要活性基团生成CO_2,,CO和H_2O的反应分类31-32
  • 3.1.2 煤中主要活性基团生成CO_2,CO和H_2O的氧化模拟及分析32-36
  • 3.2 煤样的程序升温实验条件及过程36-37
  • 3.2.1 实验仪器及条件36
  • 3.2.2 程序升温测试过程36-37
  • 3.3 煤低温氧化过程宏观表征的微观分析37-53
  • 3.3.1 程序升温出气口气体组分及其含量变化37
  • 3.3.2 实验数据结果:37-49
  • 3.3.3 耗氧速率和气体产生速率的分析49-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第四章 煤低温氧化过程中自燃特征的微观表征55-77
  • 4.1 煤中基团的类别和分布55-57
  • 4.2 原始煤样中的官能团分布实验57-63
  • 4.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仪器及简介57
  • 4.2.2 测试过程57-58
  • 4.2.3 原始煤样的红外光谱图58-60
  • 4.2.4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红外光谱分析60-63
  • 4.3 煤样升温过程中红外光谱特征分析实验63-75
  • 4.3.1 测试过程63-64
  • 4.3.2 煤样升温过程中的红外光谱图及其分析64-75
  • 4.4 本章小结75-77
  • 第五章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志,刘心宇,左铁镛;MoSi_2-Mo_5Si_3复合材料的低温氧化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2年01期

2 张永刚;罗懿;刘岳龙;魏开鹏;杨欢;;红河油田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及动力学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6期

3 秦廷武;邹在帮;王春暖;;差示扫描量热法在研究煤炭低温氧化中的应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E.A.Osman ,龚荣辉,王敏 ,王红梅 ,任飞;低温氧化原地固砂实验[J];特种油气藏;2001年03期

5 王兰云;蒋曙光;梁运涛;吴征艳;;基于静态耗氧实验的煤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1期

6 唐晓东;苏旭;崔盈贤;杨凯;郑存川;;空气低温氧化体系对稠油组成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鲍鹏程;韩晓强;马月琴;路遥;黄晓义;武立斌;刘方方;;重度原油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研究(英文)[J];化学研究;2013年04期

8 青松 ,禄千;二氧化硫的湿法低温氧化[J];硫酸工业;1974年03期

9 F.E.Huggins;G.P.Huffman;周立新;;烟煤的低温氧化作用:它的检测及对煤转化的影响[J];煤炭转化;1988年03期

10 李文,李保庆;煤的低温氧化与自燃[J];煤炭转化;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昭文;陈明树;万惠霖;;负载Pd低温催化CO氧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陈水辉;刘艳春;文杰强;彭峰;;甲烷低温氧化取暖器及其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燃气供热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智勇;施雯;吴成鸿;徐润翔;;Ti6Al4V低温氧化处理对摩擦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董庆年;陈学艺;靳国强;顾永达;;红外发射光谱法原位研究褐煤的低温氧化过程[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5 谭砂砾;祁新宇;郑华德;;一氧化碳低温氧化稀土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特性分析[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邵建军;张平;刘俊龙;徐奕德;申文杰;;制备方法对Co_3O_4/CeO_2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田鹏;刘中民;谢鹏;许磊;;含钴磷酸铝分子筛上烷基芳烃的低温氧化反应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梁飞雪;朱华青;秦张峰;王建国;;H_2O对Pd/CeO_2-TiO_2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促进作用及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邹旭华;齐世学;索掌怀;安立敦;李峰;;CO低温氧化Au/Al_2O_3催化剂的原位FT-IR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华青;梁飞雪;王辉;吴志伟;秦张峰;王建国;;含铈复合氧化物负载催化剂的CO低温氧化反应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中法合作探寻自燃之谜[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令坡;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2 唐一博;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煤表面活性基团低温氧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何启林;煤低温氧化性与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模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锡佑;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氧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赵晓明;煤低温氧化C_2H_4生成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叶振兴;煤的低温氧化实验及对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4 程月;空气低温氧化原油组成和气体组成变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李争峰;提质前后褐煤样品低温氧化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彩萍;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活性基团的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7 侯爽;煤分子活性基团低温氧化过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双双;混合煤种的低温氧化机理及其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秦小文;浸水风干煤体低温氧化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刘长青;煤低温氧化过程的热分析动力学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4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04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