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流防治矿井采空区火灾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气液两相流防治矿井采空区火灾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矿井火灾 氮气防灭火 细水雾灭火 气液两相流采空区火灾防治技术 实验研究
【摘要】:矿井火灾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目前存在的采空区火灾治理技术大多难以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氮气防灭火技术是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的一种,在煤炭自燃的防治工作中,氮气由于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对人与环境安全友好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细水雾灭火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灭火技术,能够在冷却、窒息、隔绝热辐射和湿润等多重作用下达到控制、抑制和扑灭火灾的目的,具有水喷淋和气体灭火的双重作用和优点,与传统灭火技术相比,具有灭火效果好、耗水量低、无污染、喷头不易堵塞等优势。本文提出氮气和细水雾气液两相流耦合作用下的采空区自燃火灾防治技术,在发挥氮气高效惰化抑爆作用的同时,将带压氮气作为气源,与水源相互作用,产生细水雾,对火区内高温煤岩进行三维立体覆盖降温,综合利用氮气和细水雾在采空区火灾防治方面的优点,实现采空区火灾的有效防治。对氮气防灭火技术与细水雾防灭火技术的防灭火机理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设计出适用于煤矿井下的氮气—细水雾发生系统,确定了气液两相流技术采空区防火与灭火实施方案,建立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两相流控制方程。在实验室建立采空区气液两相流灭火实验模型,进行采空区火灾气液两相流灭火实验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氮气—细水雾两相流防灭火技术灭火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的氮气—细水雾发生设备生成了雾滴均匀性较好的气液两相流细水雾;两相流雾化喷嘴喷出的氮气与细水雾能够运移和弥散到矿井采空区的整个区域;氮气在水的雾化和携带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氮气-细水雾能够迅速抑制遗煤的燃烧、降低采空区温度、降低CO、CO2、H2的生成量、减少采空区的耗氧量与CH4涌出量,具有较好的灭火效果。
【关键词】:矿井火灾 氮气防灭火 细水雾灭火 气液两相流采空区火灾防治技术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359.1;TD75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引言9-10
- 1.2 研究背景10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10-16
- 1.3.1 矿井采空区防灭火研究现状10-15
- 1.3.2 细水雾防灭火技术在煤矿井下的综合应用15-16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6-17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6
- 1.4.2 主要研究方法16-17
- 1.5 技术路线17-19
- 第二章 矿井采空区气液两相流防灭火技术19-33
- 2.1 矿井氮气防灭火技术19-22
- 2.1.1 氮气防灭火原理19-20
- 2.1.2 氮气防灭火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特点20-22
- 2.2 细水雾灭火技术22-29
- 2.2.1 细水雾的定义22-24
- 2.2.2 细水雾防灭火机理24-25
- 2.2.3 双流体雾化细水雾25-29
- 2.3 矿井采空区氮气—细水雾两相流防灭火技术29-33
- 第三章 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流体力学控制方程33-41
- 3.1 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33-34
- 3.2 采空区多孔介质的流体力学控制方程34-41
- 3.2.1 局部容积平均法34-38
- 3.2.2 多孔介质中气液两相流动的控制方程38-39
- 3.2.3 采空区多孔介质中多相流之间的相互作用39-41
- 第四章 采空区气液两相流灭火实验方法与实验模型41-49
- 4.1 采空区气液两相流灭火实验方法41-43
- 4.2 采空区气液两相流灭火实验模型43-49
- 4.2.1 气液两相流细水雾发生设备43-44
- 4.2.2 矿井采空区遗煤燃烧模型44-46
- 4.2.3 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模块46-49
-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防灭火技术灭火实验研究49-73
- 5.1 采空区遗煤燃烧实验49-54
- 5.1.1 实验条件与过程49-50
- 5.1.2 实验结果分析50-54
- 5.2 氮气—细水雾扑灭采空区火灾实验54-66
- 5.2.1 实验条件与过程54-61
- 5.2.2 实验结果分析61-66
- 5.3 氮气+水喷雾扑灭采空区火灾实验66-71
- 5.3.1 实验条件与过程66
- 5.3.2 实验结果分析66-71
- 5.4 实验结论总结71-73
- 第六章 结论73-75
- 6.1 结论73-74
- 6.2 创新与不足74-75
- 6.2.1 创新性74
- 6.2.2 不足74-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81
- 作者简历及学术成果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郝点;龙媛静;;水平气液两相流管道振动实验研究[J];山东化工;2011年09期
2 周云龙;刘博;李书芳;;T型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相分离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2年12期
3 朱云翔,,郭日修;气液两相流理论与气幕降噪[J];力学与实践;1994年06期
4 郑铭,陈春云,袁寿其;气液两相瞬变流数值计算及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5 苏新军,牛冬梅,林宗虎;气液两相流中错列管束上脉动升力的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6 冀海峰,黄志尧,王保良,李海青;气液两相流系统的小波软测量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1期
7 宋洪鹏,周屈兰,惠世恩,徐通模;液幕状气液两相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浦兴国,浦世亮,袁镇福,岑可法;激光干涉气液两相流颗粒速度矢量测量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9 陈文义;姜楠;时剑;王振东;;子波分析提取气液两相流中气泡结构的相位平均波形[J];煤炭学报;2005年06期
10 陈鸥,杨献勇,徐光捷;气液两相流中液相局部速度测量实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立;赵实;王素华;;气液两相流压力波在弯管中的传播[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0年
2 程文;村井一;木俊男;山本富士夫;;气液两相流不稳定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3 周云龙;徐驰;周红娟;;高阶统计量在气液两相流压力与压差信号对比分析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斌;蒋昌波;汤寒松;隆院男;王刚;;基于气液两相流的冲泻区水动力数值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5 郭盈;李永光;李崇详;陈亮;马立新;;误差反传神经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漩涡信号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张志强;董峰;许聪;;一种用于气液两相流测量的正弦电流激励源[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7 吴春亮;詹杰民;;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的离散气泡数值模拟[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张立伟;冀海峰;黄志尧;王保良;李海青;;小通道小流量气液两相流热式测量方法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池恒;金宁德;;气液两相流流型分形标度表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池恒;金宁德;;气液两相流流型分形标度表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锦芳;气液两相流在微小三通内的相分配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方立德;基于狭缝文丘里的气液两相流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龙军;基于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小通道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王磊;基于电容耦合式非接触电导检测的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许燕斌;基于电阻成像技术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侯其立;批料流/气液两相流下科氏质量流量计信号处理和数字驱动方法研究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洪伟;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气液两相流型识别与演化规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明平剑;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气液两相流数值方法及并行计算研究与软件开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杜运成;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气液两相流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庞力平;气液两相流联箱中流量分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华伟;不同流型气液两相流诱发管道振动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祁雷;气液两相流相界面结构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杨桂云;气液两相流临界分配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刘红威;气液两相流防治矿井采空区火灾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冯艳;回油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软件开发与数值计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谢超;气液两相流管道振动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宋军舰;气液两相流管道振动检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刘晓辉;曝气池中气液两相流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及逆解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9 姜向阳;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钝体绕流的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赵滨;高压高产气井油管气液两相流特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3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1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