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临涣矿区深部太灰岩溶发育及富水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22:09

  本文关键词:临涣矿区深部太灰岩溶发育及富水性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深部岩溶 古地形地貌 水化学 地下水流场 富水性


【摘要】:本文以临涣矿区作为研究区,以区域的地质及其相应水文地质概况为基础,又收集了大量灰岩段的钻孔柱状图、岩芯采取率、视电阻率曲线及自然伽马曲线、钻孔浆液漏失量、灰岩含水层段的水文观测记录、水化学分析成果、抽放水试验成果、井下探放水等方面的数据,通过整理分析,依次对临涣矿区太原组灰岩沉积特征、厚度的空间展布情况、古地形地貌条件、构造控制特点、水化学成分特征、地下水流动情况等影响岩溶发育因素的及控制机理,从而对太灰岩溶水的赋存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的如下的成果和认识有:1、临涣矿区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发育,且以溶隙和溶孔为主要发育形态,其中又以溶蚀裂隙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岩溶裂隙发育呈逐渐变差的趋势,得出矿区-500m以深灰岩岩溶发育差;岩溶发育与灰岩层厚度具有正相关性;岩溶发育具有层控作用,发育强度随埋藏深度的逐渐减弱;太灰三、四灰较一、二灰发育。2、临涣矿区太灰岩岩溶发育情况主要受到灰岩化学矿物成分、古地形地貌、构造条件、地下水流动情况等因素的控制影响。其中古地形地貌、构造和地下水流场对临涣矿区岩溶发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方式,结合不同深度上水环境的变化特征,研究了灰岩水的水动力和水化学特征。在分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亚单元,即东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水文地质亚单元。3、通过地面抽(注)水试验和井下探放水试验的水文地质参数与放水量的统计分析以及岩芯采取率、测井曲线、钻孔浆液漏失量,研究了矿区灰岩含水层的富水性特征。研究发现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一、二灰岩层富水性弱,三、四灰岩层富水性稍强,总体上一-四灰多数为弱富水性;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强。太原组一-四灰含水层富水性随着深度增加呈逐渐变弱的趋势,得出矿区-500m以深灰岩层为弱富水性含水层,具有“高承压、弱富水”的水文地质特征。
【关键词】:深部岩溶 古地形地貌 水化学 地下水流场 富水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4;P642.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5-19
  • 1.2.1 深部岩溶发育研究现状15-17
  • 1.2.2 岩溶含水层富水性的研究现状17-19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9-21
  • 1.3.1 研究内容19-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4 论文工作概况21-22
  • 2 研究区概况22-38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22-23
  • 2.1.1 研究区交通地理位置22-23
  • 2.1.2 研究区气象条件23
  • 2.1.3 研究区水文条件23
  • 2.2 地层条件概况23-29
  • 2.2.1 区域地层条件23
  • 2.2.2 矿区地层条件23-29
  • 2.3 构造概况29-32
  • 2.3.1 区域构造特征29-30
  • 2.3.2 矿区构造特征30-32
  • 2.4 水文地质概况32-38
  • 2.4.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32-33
  • 2.4.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33-38
  • 3 临涣矿区太原组灰岩地层特征研究38-52
  • 3.1 太原组岩溶灰岩地层的形成38
  • 3.2 太原组地层岩性特征38-40
  • 3.3 太原组各层灰岩厚度特征分析40-47
  • 3.4 太原组一~四灰含水层厚度分析47-52
  • 4 涣矿区深部太灰岩溶发育特征研究52-70
  • 4.1 浅部灰岩岩溶发育特征52-53
  • 4.2 深部灰岩岩溶发育特征53-67
  • 4.2.1 矿区太灰岩溶介质类型55
  • 4.2.2 钻孔岩溶发育深度与厚度55-58
  • 4.2.3 岩溶渗透性特征58-61
  • 4.2.4 钻孔测井曲线的岩溶发育识别61-67
  • 4.3 深部灰岩岩溶发育分布特征67-70
  • 4.3.1 矿区岩溶平面分布特征67-68
  • 4.3.2 矿区岩溶垂向分布特征68-70
  • 5 深部岩溶裂隙发育的控制因素70-92
  • 5.1 可溶岩岩性对深部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70
  • 5.2 深部岩溶发育的地质环境70-76
  • 5.2.1 太原组岩溶发育演化70-71
  • 5.2.2 岩溶发育的古地形地貌条件71-75
  • 5.2.3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75-76
  • 5.3 深部裂隙岩溶水动力特征76-83
  • 5.3.1 灰岩含水层水位特征76-79
  • 5.3.2 太灰疏放水位动态变化79-83
  • 5.4 深部裂隙岩溶水化学特征83-92
  • 5.4.1 岩溶含水层水化学特征83-88
  • 5.4.2 灰岩含水层水化学流场分析88-92
  • 6 太灰富水性评价92-102
  • 6.1 各矿井太灰抽水试验成果资料分析92-94
  • 6.2 各矿井太灰探放水试验成果资料分析94-96
  • 6.3 矿区太灰水补、径、排条件分析96-98
  • 6.3.1 太灰水的补给96-98
  • 6.3.2 太灰水的径流98
  • 6.3.3 太灰水的排泄98
  • 6.4 矿区太灰水富水性评价98-102
  • 7 结论102-104
  • 7.1 主要研究结论102-103
  • 7.2 不足之处103-104
  • 参考文献104-110
  • 致谢110-112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12-114
  • 附表114-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增银;岩层“富水性”及评价方法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3期

2 章权;“富水性”小议[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年06期

3 张建民;关于水文地质编图中岩层富水性的评价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年02期

4 刘怀忠;韩宝平;;大屯矿区奥陶系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在地层富水性研究中的意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5 范春学,李同霖;对峰峰鼓山奥陶系中统富水性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地质;2001年01期

6 李文东,张新霞,唐德才,荣晓伟,潘伟辉,别立珍;滕县煤田滕北矿区奥灰富水性研究[J];江苏煤炭;2003年03期

7 曾华;高毅明;张富民;;方山口北第三系层间水的补给及富水性规律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9期

8 王星明;陈昌礼;马伏生;郭栋;;小型煤矿采空范围及其富水性的探测[J];石油仪器;2009年05期

9 武旭仁;魏久传;尹会永;张迎秋;;基于模糊聚类的顶板砂岩富水性预测研究——以龙固井田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张文泉,李加祥,张红日,席京德,官云章,于旭磊;兴隆庄煤矿3煤顶板岩层富水性分区[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治国;郑永红;王俊;姚多喜;;淮北杨柳煤矿太灰富水性研究[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尹尚先;王尚旭;;范各庄地应力场控制下的介质富水性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褚凯;王凯;徐庆国;;临矿集团王楼二号矿井21201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探测研究[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韩超;泮晓华;李国梁;涂杰楠;;基于GIS多源信息集成的含水层富水性模糊层次分析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5 杨文钦;;八里铺断层的富水性探测[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潘启章;吴有信;于联盟;王玉珏;马克娜;;淮北煤田松散层电性特征及富水性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章俊;煤层底板灰岩富水性定量综合物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志;临涣矿区深部太灰岩溶发育及富水性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崔雪丽;综采顶板砂岩富水性多元信息预测模型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徐彭远;五沟煤矿太原组灰岩上段富水性特征及矿井涌水水源判别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5 宣良瑞;卧龙湖煤矿K3砂岩富水性评价及8101面涌水水源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32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32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e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