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巷道本安型围岩超声位移监测系统的设计
本文关键词:煤矿巷道本安型围岩超声位移监测系统的设计
【摘要】:在煤矿生产现场,测量围岩位移距离多采用超声波测距法。超声波测距原理简单,设备成本低廉,设计简单易行。但是巷道中条件恶劣,噪音干扰大,极大影响了超声波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一般的超声波设备并不能达到煤矿生产本质安全要求。煤矿井下巷道布局复杂,空间狭长,需要架设数量较多的监测设备。传统监测设备体型较大,且需要铺设大量线缆,给现场安装和运转维护带来了极大不便。针对一般围岩超声位移监测设备不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在井下使用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以及有线传输方式带来的诸多不便,本文在研究WSN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巷道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CC2530芯片的矿用本安型矿井巷道围岩位移监测系统,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序列匹配原理,设计了基于CC2530芯片的超声波围岩位移传感器,通过改进传统接收电路中的判决方式和采用分体式架构,有效降低了超声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衍射波对接受判决的干扰;设计了基于STM32芯片的采集分站,可对传感器属性进行配置并提供基本常用功能。2)通过改进时间同步通信机制,优化了煤矿井下ZigBee无线通信传输,设计了适用于狭长巷道的线型通信方式,并预留备用冗余通信链路,大大提高其扩展性的同时,提高了监测的可靠性以及智能化程度。3)根据国家标准GB3836.1-2010设计了符合要求的矿用本安型围岩位移监测系统,可工作在煤矿井下等爆炸性环境中。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矿用本安型围岩超声位移监测系统进行测试。模拟巷道环境进行了传感器超声位移测试,结果显示传感器在5m~7m测量范围内测量值波动不超过±4mm,测量值输出稳定,测量误差不大于±10mm,且将最大测量距离提高到8m以上,优于同类型产品。搭建本安实验平台对监测系统进行了电气性能试验、电容测量试验和通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本性能参数全部合格,整个系统满足高效测量,安全可靠,监测便捷的要求,达到设计目的。经过重庆煤科院有关试验测试,该监测系统符合国家相关规范。部分设备已经开始生产并安装于煤矿现场。
【关键词】:ZigBee 本安型 超声波 传感器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5.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课题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1-12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12-14
- 第二章 超声波测距与m序列14-28
- 2.1 超声波测距14-17
- 2.1.1 超声波14
- 2.1.2 超声波的特点14-15
- 2.1.3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15-16
- 2.1.4 超声波测距及应用16-17
- 2.2 m序列17-24
- 2.2.1 二进制随机序列17-18
- 2.2.2 伪随机序列18
- 2.2.3 m序列18
- 2.2.4 m序列的产生18-21
- 2.2.5 m序列信号的性质21-22
- 2.2.6 m序列的应用22-24
- 2.3 无线传感网络24-25
- 2.4 ZigBee和CC253025
- 2.5 总体设计方案25-28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28-44
- 3.1 超声波围岩位移传感器29-35
- 3.1.1 随机数发生器31-33
- 3.1.2 超声波发射驱动电路33-34
- 3.1.3 接收端放大电路与电平序列转换电路34-35
- 3.1.4 电源模块35
- 3.2 采集分站35-41
- 3.2.1 以太网模块38-39
- 3.2.2 光电转换模块39-40
- 3.2.3 RS-485模块40-41
- 3.3 硬件的本安设计41-44
- 第四章 系统程序设计44-54
- 4.1 超声波传感器程序设计44-45
- 4.2 CC2530通信节点45-47
- 4.2.1 通信传输方式的选择45-46
- 4.2.2 CC2530通信节点工作流程46-47
- 4.3 分站工作流程47
- 4.4 采集分站功能设计47-54
- 4.4.1 开机界面47-48
- 4.4.2 初始化操作48-52
- 4.4.3 数据查询52
- 4.4.4 高级功能介绍52-54
- 第五章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54-62
- 5.1 编码54-55
- 5.2 初步测试55-57
- 5.3 传感器测距试验57-58
- 5.4 测距结果分析58
- 5.5 本安试验方法58-62
- 5.5.1 环境条件58-59
- 5.5.2 电气性能试验59-60
- 5.5.3 电容测量试验60
- 5.5.4 其他本安测试60-6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6.1 总结62-63
- 6.2 展望63-64
- 附录64-66
- 1. 随机数生成表64-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孟光;英国煤矿巷道端头掘进的发展[J];煤炭技术;1989年03期
2 毕铁柱;煤矿巷道工程轴侧立体图的简便画法[J];矿山测量;1995年02期
3 戴俊;乔彦鹏;郭相参;雷健;牛永清;侯文斌;高锦平;;煤矿巷道冒落拱高度的测量方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年06期
4 ;多功能井下煤矿巷道修复机成功问世[J];矿山机械;2013年09期
5 刘海波,施式亮,刘宝琛;煤矿巷道安全程度的分段评价法[J];矿冶工程;2004年05期
6 庄儒轩;;关于煤矿巷道采掘技术的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年06期
7 余旭;徐宾泽;罗夏;;煤矿巷道固定照明灯节能优化安置分析[J];湖南农机;2011年07期
8 谭学术,刘洪洲,Syd S.Peng;煤矿巷道底臌的模拟研究[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9 刘忆,都维刚,唐德再;煤矿巷道金属支架的防腐研究[J];东北煤炭技术;1999年05期
10 张东俭,苗素军,蒋敬平,于展绅;济二煤矿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与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双锁;;煤矿巷道锚固支护的厚锚固板理论[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明;熊德才;王贵和;韩明德;;江苏龙固煤矿巷道渗水堵漏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谭小宁;缪协兴;;煤矿巷道围岩非连续性变形的数值模拟[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4 冯士文;王雷斌;;边掘边注支护技术在丁集煤矿巷道中的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6年
5 景继东;韩进;李述才;贾承建;张士同;;煤矿巷道工程穿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超前探测技术[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杨鼎 记者 朱敏丽;兴东煤机“包修”煤矿巷道[N];泰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尧;基于MIMO的煤矿巷道无线通信信道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任朝智;煤矿巷道本安型围岩超声位移监测系统的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陈玮;煤矿巷道远程巡检监控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吉萌;煤矿矿道信道特性测量与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5 闫思安;FBG传感器在煤矿巷道结构监测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6 冀英超;基于ZigBee的煤矿巷道表面位移监测仪[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涛;FBG传感网在煤矿巷道监测分析系统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晓东;SPC在煤矿巷道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9 武金浩;基于视觉计算的煤矿巷道形变监测方法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1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5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