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浸出铅锌硫化矿尾矿及浸出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02:11

  本文关键词: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浸出铅锌硫化矿尾矿及浸出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浸出 重金属 氧化亚铁硫杆菌 形态 尾矿


【摘要】:研究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对铅锌硫化矿尾矿重金属离子的生物浸出和重金属形态变化有助于了解生物浸出作用的过程变化.通过考察生物浸出体系中不同的矿浆浓度对pH值和浸出尾矿重金属的影响,探究生物浸出过程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pH值和尾矿重金属的浸出影响巨大,随着矿浆浓度的增加,pH值下降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重金属浸出率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佳的生物浸出矿浆浓度为50 g·L~(-1),Fe和Zn的最佳浸出率分别为85.45%和97.85%.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尾矿重金属形态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浸出时间的延长,重金属形态逐渐改变,首先易迁移的重金属被生物浸出,然后稳定的重金属也逐渐被生物浸出.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环境保护矿冶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职业教育重点实验室;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生物浸出 重金属 氧化亚铁硫杆菌 形态 尾矿
【分类号】:X753
【正文快照】: 3.广东省环境保护矿冶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职业教育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061引言(Introduction)随着现代社会对金属需求的不断增加,有色金属采矿行业也因此不断加大矿石的开采,但与此同时也产生大量的金属尾矿.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尾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劲草;沈少波;赵志龙;彭翠;郭占成;;湖北大冶高磷铁矿中磷的生物浸出初步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2 柴艮风;黄良标;解兰芝;胡敏艺;王杰伟;马骞;江昆松;;生物浸出提取镍的研究进展[A];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有色金属冶金技术发展研讨会——暨重冶学委会第六届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娥;段东平;陈思明;王晓冬;;硫化铜矿生物浸出过程热力学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4 王万成;戴先中;李训铭;;基于“内含传感器”逆的生物浸出过程关键变量的软测量[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谈琳邋徐兰山;中南大学创新硫化矿生物浸出法[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复杂硫化铜钴矿生物浸出机理及新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冯守帅;极端嗜酸氧化硫硫杆菌筛选及贫黄铜矿生物浸出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3 刘宏伟;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与Acidiphilium acidophilum共培养体系的协同作用及其生物浸出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张在海;铜硫化矿生物浸出高效菌种选育及浸出机理[D];中南大学;2002年

5 梁长利;黄铜矿高温生物浸出机理和硫形态转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程海娜;斜方蓝辉铜矿、铜蓝和黄铜矿生物浸出及机理[D];中南大学;2010年

7 曾伟民;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钝化膜的形成机制及其消除方法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8 陈朋;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浸出雄黄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冬;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的电化学机理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马骏;典型铜镍硫化矿物微生物浸出差异性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3 聂红燕;嗜酸性细菌浸出线路板的吸附行为、动力学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唐敏;赞比亚铜选冶尾矿生物浸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陶敏慧;细菌固定化及其强化生物浸出的初步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楠;原生碲矿的强化生物浸出应用基础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韩涛;一种复杂难处理硫化矿的生物浸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许治国;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生物浸出反应器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程义;Pb/Zn冶炼废渣生物浸出条件优化及其菌群生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张婷;嗜酸性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学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51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51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