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渗透率衰减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变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渗透率衰减模型研究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渗流力学 多孔介质 悬浮颗粒 迁移 沉积 变孔隙率 渗透率衰减 砂箱试验
【摘要】:研究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引发渗透率衰变过程对地下水回灌、石油开采、污染物迁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砂箱试验,对基于变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渗透率衰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考虑颗粒沉积引起的孔隙率变化,通过Kozeny-Carman方程建立孔隙率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并使用持续注入下颗粒对流 弥散方程确定颗粒分布规律;其次,利用自主研发的砂层迁移 沉积系统进行不同条件下颗粒注入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渗透率衰减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对模型计算值和试验值之间的误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变孔隙率的渗透率衰减模型较好地反映颗粒沉积过程对孔隙结构及渗透率的影响;模型计算的渗透率衰减规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模型预测的渗透率衰减值与试验值存在一定误差,主要原因包括模型本身缺陷及试验方法导致的缺陷。研究成果为定量分析颗粒沉积引发地层渗透率变化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2272,51478368)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2002)~~
【分类号】:O357.3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亮;;地面渗透率与地下渗透率的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5期
2 李志强;鲜学福;;煤体渗透率随温度和应力变化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3 李宏艳;齐庆新;梁冰;彭永伟;邓志刚;李春睿;;煤岩渗透率演化规律及多尺度效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4 陈佩珍,徐丽萍,何宗斌,刘传海;渗透率逐点解释深度序列模型及其释解系统[J];测井技术;1988年04期
5 Manmath N.Panda;关振良;谢丛姣;;用粒度分布参数计算单相渗透率[J];地质科学译丛;1995年03期
6 问晓勇;伊向艺;卢渊;管保山;梁莉;刘萍;;不同压裂液对煤岩渗透率伤害实验评价初探[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03期
7 吴曼;杨晓松;陈建业;;超低渗透率测量仪的测试标定及初步测量结果[J];地震地质;2011年03期
8 王冠贵;一种经济的渗透率图版编制方法——油层产能的定量估计[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80年00期
9 刘红歧,夏洪泉,郭肖;利用分形插值曲面研究渗透率的分布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杨胜来;刘伟;冯积累;汪如军;涂中;张友彩;唐治平;杭达震;;加压时间对储层岩心渗透率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斌;;利用流动单元计算高含水油田渗透率[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高红梅;兰永伟;赵继涛;于秀娟;马强;;温度和应力耦合条件下岩石渗透规律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馥励;马俊;阎守国;王克协;;利用井孔偶极弯曲波求取VTI孔隙介质渗透率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克协;马俊;伍先运;张碧星;;利用偶极声测井中弯曲模反演渗透率的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汪洋;姜瑞忠;何伟;邢永超;;气体在页岩储层中的渗流状态及渗透率表征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B水动力学基础[C];2014年
6 尹太举;张昌民;;濮53块在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动态变化[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乐;含随机裂纹网络孔隙材料的渗透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董抒华;纤维预制件渗透率的预测及其浸润过程有限元模拟[D];山东大学;2014年
3 郑贵强;不同煤阶煤的吸附、扩散及渗流特征实验和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潘荣锟;载荷煤体渗透率演化特性及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马强;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会杰;深部裂隙煤岩渗流性质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王启立;石墨多孔介质成孔逾渗机理及渗透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贺玉龙;三场耦合作用相关试验及耦合强度量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煤层中一氧化碳的渗透规律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于跃;注浆加固煤体力学性质与渗透率试验研究[D];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年
3 贝雷;复合肥体系氮磷钾养分透膜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钟张起;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规律及技术经济界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柳朝阳;杏子川油田杏2005井区注水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邓博知;流固耦合下温度对原煤渗透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黄巍;电能质量约束下主动配电网光伏最大渗透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吴曼;超低渗透率测量系统的测试标定及初步实验结果[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9 高浩锋;砂岩、泥质岩和煤岩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梁浩楠;应力/时间相关裂隙渗透率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33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33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