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方法
本文关键词:一种新的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方法 出处:《力学季刊》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裂纹 混合模式 应力强度因子 平均应变能密度
【摘要】:应力强度因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可以用来估算裂纹和切口的断裂.这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基于包含应力集中区域一定体积上的平均应变能密度,来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方法.对于I型或是II型裂纹的单一加载方式,应力强度因子都可以直接从一定体积上的平均应变能密度的表达式求得其解,但是对于I-II复合型裂纹,情况相对复杂.因此,作者们提出了利用围绕切口尖端一定体积上几组不同关于裂纹切口平分线对称区域上的平均应变能密度,来拟合复合加载下I型和II型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方法.为了验证,计算了I-II复合型裂纹的半圆形三点弯曲试样应力强度因子,并与文献中给出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数值方法可靠,为平均应变能密度准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Abstract]: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is a very important parameter, the fracture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crack and notch. This paper provides a stress concentration region containing the average strain energy density based on a certain volume, numerical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for type I or single loading mode II crack the expressions of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can be directly from the average strain energy density of a certain volume of the obtained solution, but for I-II compound crack, the situation is relatively complex. Therefore, the authors proposed the use of a certain volume around the notch tip on several groups of different average strain on crack notch bisector of the symmetrical region energy density to fit, under combined loading of I type and II type of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of numerical method. In order to verify that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of the mixed mode crack I-II semi circle of three point bending specimen is calculated, and the literature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numerical method is reliable,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the average strain energy density criterion.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2213)
【分类号】:O346.1
【正文快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2213)刘小妹(1976-),女,安徽泾县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机械强度和断裂力学.应力强度因子是线弹性断裂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可以用来描述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它的计算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所用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1-3].在各种数值方法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卫华,吕运冰;周期性Ⅰ-Ⅱ复合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01期
2 薛孟君,刘跃进,杨班权;胶补加筋板应力强度因子及胶层剪应力计算[J];力学与实践;2003年05期
3 董世明 ,汪洋 ,夏源明;中心裂纹圆盘集中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梁拥成,刘一华,刘小妹;一种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刘金才,刘义山,王晓华;三角形截面管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苗一,谢禹钧;拉伸工字形截面梁腹板中心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谢禹钧,刘晓君,王晓华;复合结构圆柱钱币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J];机械强度;2004年01期
8 董世明,夏源明;中心裂纹圆盘应力强度因子的测试误差分析[J];实验力学;2004年03期
9 郭树祥,许希武;任意多孔多裂纹有限大板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姚河省;米建龙;王海龙;;关于正交异性材料I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的探讨[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灿;孙士勇;陈浩然;;无网格法分析双材料中裂纹位置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2 董世明;王清远;舒尚文;;巴西圆盘试件应力强度因子研究的若干进展[A];四川省力学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勇;王钟羡;陈宜周;蒋家羚;;含裂纹圆筒体抗扭刚度和第三型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韦昌芹;邵永波;;管节点中穿透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5 董世明;王清远;舒尚文;;扁平巴西圆盘试件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苏成;郑淳;;应力强度因子可靠度分析的响应面—蒙特卡罗法[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邹广平;唱忠良;曲嘉;;紧凑拉伸试样应力强度因子的动态响应[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贺翔;陈珂;毛灵涛;;测取不同缝长单缝有机玻璃梁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程宸;万水;蒋正文;;基于界面力学的有限元方法计算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强度因子[A];第十九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南海顺;王保林;;纳米尺度下表面残余应力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本文编号:1407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40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