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支-挠性支撑梁的振动特性与轴向压缩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柔性多体系统 简支梁 边界挠性 模态分析 稳定性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可移动简支具有挠性/不确定性的简支梁系统,采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相对描述方式,建立可描述其整体转动和相对变形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解析结合数值分析了可移动简支刚度对系统模态和轴向压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简支梁可移动简支刚度相对梁刚度偏小时,对系统低阶频率、低阶振型和失稳模式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梁的整体转动特性上,且相对描述方式中的低阶振型也与经典梁的模态不同,体现了整体运动对相对变形模态的影响特性;简支梁可移动简支刚度相对梁刚度偏大时,主要对系统高阶频率和振型有一定影响,而对低阶频率、振型和失稳模式的影响很小。此研究成果和认识对于梁构件约束边界设计与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global rotation and relative deformation of a moving simply supported beam system with flexible and uncertain simply supported beams by using the relative dynamic description of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 The influence of the movable simply supported stiffness on the modal and axial compression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analytically and numer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ving simply supported stiffness is small relative to the stiffness of the beam,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system is low. The influence of low order mode and instability mode is significant,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whole rot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m, and the low order mode in the relative description mode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 of the classical beam, which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whole motion on the relative deformation mode. When the stiffness of a simply supported beam is relatively large relative to the stiffness of the beam, i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higher frequency and mode shape of the system, but on the low order frequency,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mode and instability mode is very small. This research result and understand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sign of constrained boundary of beam mem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multi-body dynamics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点学科项目“计算固体力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2013A0203007)资助
【分类号】:O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世富,陈滨;挠性根部梁的动力学建模[J];力学与实践;2005年05期
2 梁元濂,于峰,陈晓琳,王蓓雯;挠性钻杆的研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1年01期
3 胡庆雷;肖冰;马广富;;带有干扰的挠性卫星非线性姿态输出反馈控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9年04期
4 刘春梅,沈毅,胡恒章;一类挠性卫星的受限变结构控制[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5 刘延柱;万有引力场中带挠性板非轴对称航天器的姿态稳定性[J];固体力学学报;1994年04期
6 翟丽彦;丁素梅;张健;李江华;;FPC多层挠性板的新技术[J];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03期
7 程绪铎,王照林,李俊峰;航天器挠性梁伸展动力学特性数值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8 刘延柱,成功;挠性联结双体航天器的稳定性与分岔[J];力学学报;2000年02期
9 管萍;刘小河;刘向杰;;挠性卫星的变结构姿态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年03期
10 吴丽芳;游志华;毛龙满;张志杰;陈小兰;田明明;吴亮;;论挠性电路板与刚性电路板产污环节的相同与不同[J];江西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嘉桢;;多层挠性板与刚——挠性线路板的加工[A];第六届全国印制电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2 饶卫东;;单轴挠性卫星时间最优控制数值解法[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3 杨蓓;范和平;;挠性印制电路基材各类标准简述[A];第三届全国青年印制电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胡家雄;;抑制双球体挠性接管密封面泄漏的途径[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洪文;;挠性印制电路基材的技术动向[A];第三届全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资料集[C];2002年
6 丁世宏;李世华;陈熙源;;基于非光滑控制技术的挠性飞行器姿态镇定[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7 辛明鹏;张树瑜;王天舒;;大型挠性充液卫星动力学仿真[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邵磊;;浅谈适于无铅化生产的挠性感光阻剂[A];第三届全国青年印制电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洁;李东旭;周诗华;管于球;刘皓挺;;大挠性多体结构卫星振动控制系统监视控制台研制[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管萍;张伟;刘小河;;挠性卫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讯;挠性板市场前景看好[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2 蔡春华;通信、显示器成为拉动FPC增长主力[N];中国电子报;2007年
3 ;片状挠性包装材料[N];中国包装报;2005年
4 通讯员 杜青梅;钢城区两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N];莱芜日报;2010年
5 记者 彭超 雷中校 张昆;中小板两公司今起招股[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诸玲珍;HDI和挠性PCB发展迫在眉睫[N];中国电子报;2004年
7 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信息部;2005年全球PCB产业增势不减[N];中国电子报;2005年
8 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张家亮;中国成全球PCB产业增长引擎[N];中国电子报;2012年
9 记者 李伟;“莱芜造”植入苹果手机[N];莱芜日报;2012年
10 北京首证;方正科技 低价科技股潜力巨大[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青;充液挠性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吕敬;充液挠性航天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拓;挠性航天器传感器优化配置及参数辨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浪;基于Minitab软件高稳定性能车载挠性板卷对卷制造工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江俊锋;刚挠结合板中挠性区的关键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马慧媛;挠性多体卫星姿态控制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廖任伟;汽车发动机挠性飞轮设计与制造工艺和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倪乾峰;等离子体在多层挠性板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苏陟;挠性电路板在高弯曲应力中的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郑立君;挠性卫星姿态大角度机动路径的设计与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少伟;基于机器视觉的挠性杆高精度综合测量仪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何雪梅;半挠性印制电路板制作技术与工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54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55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