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波的传播与干扰
本文选题:激波传播 切入点:激波反射 出处:《力学进展》2016年0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激波的传播特性既取决于激波的产生条件,也与所处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驱动条件、几何边界、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激波传播特性的改变,而激波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其波及的流场产生影响.尽管激波传播及其干扰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科技活动之中,其复杂机理的认识、规律的描述乃至应用潜力的挖掘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本文根据气体中激波传播和干扰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描述特征,在对激波传播以及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目前的热点问题,包括激波/激波干扰、激波/边界层干扰、激波与湍流作用、激波的聚焦与点火以及激波作用下气体界面不稳定性等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旨在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及获得的成果做一个概述和归纳,期望对将来的深入研究有一个鉴借意义.
[Abstract]: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ock wave are not only dependent on the condition of producing shock wave,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pagation environment. When the driving condition, geometric boundar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um change,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ock wave will be changed. And the changes in shock waves, in turn, have an impact on the flow field. Although shock wave propagation and its interference are widespread in nature and in hum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shock waves is recognize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describe laws and even tap the potential of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of shock wave propagation and interference in gas and related theor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ck wave propagation and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brief exposition of refraction and other basic phenomena,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hot issues, including shock / shock interference, shock / boundary layer interference, shock and turbulent interaction, The focus and ignition of shock wave and the instability of gas interface under shock wave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It is expect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a learning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132010)
【分类号】:O35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湘江,周恒;计算激波的高精度数值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年05期
2 雷勇,赵振平,范宝春;激波与堆积粉尘相互作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滕宏辉,姜宗林,韩肇元;环形激波绕射、反射和聚焦的数值模拟研究[J];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浦群;;第24届国际激波学术会议简介[J];力学进展;2005年04期
5 林建民;魏以嘉;张大友;;激波管中获得低强度激波的方法[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2期
6 李斌;解立峰;韩志伟;朱英中;张玉磊;;激波作用下水膜变形和雾化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1年04期
7 俞鸿儒,林建民,袁生学,李仲发;含灰气体激波结构的实验观察[J];力学学报;1983年06期
8 欧阳良彪;变截面激波管中激波运动规律的初步数值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9 刘晓利,刘殿金,管雪元;激波对管内壁堆积粉尘作用的实验研究[J];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1993年03期
10 杨基明,韩肇元,尹协振;一种新型的用于激波折射、绕射和干扰研究的组合设备[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桐;翟志刚;司廷;罗喜胜;杨基明;;柱状汇聚激波的参数测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龙桐;王明虎;司廷;罗喜胜;;环形激波的生成及其参数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3 沙莎;陈志华;范宝春;姜孝海;;激波与矩形凹槽相互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4 翟志刚;司廷;罗喜胜;杨基明;;激波诱导下界面不稳定性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浩;宫建;沈清;;自由活塞驱动激波管缝合接触面条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朱浩;宫建;;变截面激波管流动的拟一维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7 廖钦;徐胜利;;两相激波管设计和气体燃料点火延时测量研究[A];第七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翟志刚;司廷;罗喜胜;;汇聚激波作用下界面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9 许东洋;吴锤结;;激波与多涡列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树海;;激波与强旋涡干扰的数值研究[A];第十届全国分离流、旋涡和流动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宏;笛卡尔网格下激波与物质界面相互作用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2 翟志刚;运动激波作用下气体界面不稳定性演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王泽军;二维轴对称活塞问题激波解的存在性[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显圣;极小曲面特征界面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邹立勇;激波冲击气体界面不稳定性和射流发展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激波与微粒相互作用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光;微型激波管内流体特性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雷勇;激波与堆积粉尘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4 唐敖;可燃气体中激波聚焦的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陈旷;激波和旋涡的相互作用及其声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侯晓静;管间绕射激波触发爆震波的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王翠华;激波与液体相互作用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凤华;激波和火焰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郭文灿;平面弱激波加载下球形气泡的RM不稳定性演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10 许东洋;激波—旋涡—声场相互作用及其POD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1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60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