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射流后台阶分离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合成射流 切入点:后台阶 出处:《实验流体力学》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具有边界层分离和再附的后台阶流动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复杂现象,研究后台阶绕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后台阶流动包含了多种复杂的流动现象,如流动的转捩、分离、再附和非定常等流体力学基本问题。应用表面测压和粒子图像测速(PIV)对合成射流后台阶湍流分离流动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后台阶壁面压力系数分布、瞬态旋涡流场结构以及时均流动结构,揭示了合成射流对后台阶再附点长度和回流区的分离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台阶前缘施加合成射流可有效减小回流区范围,回流区涡结构被施加的合成射流扰动"锁定"。在实验状态下,合成射流的动量系数越大,控制效果越好。从时均效果看,当合成射流的动量系数为0.771%时,可使再附点长度减小50%。
[Abstract]:The back step flow with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and reattachment is a common complex phenomenon in engineering.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e flow around the back step. The back step flow contains many complicated flow phenomena, 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flow. The control of turbulent separation flow on the back step of synthetic jet was studied by using surface pressure measurement an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coefficient on the back step wall was analyzed. The transient vortex flow field structure is used as a timely uniform flow structure, which reveals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combined jet on the length of the reattachment point of the back step and the reflux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nthetic jet to the front edge of the step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nge of the reflux zone. In the experimental state, the larger the momentum coefficient of the synthetic jet, the better the control effe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ime average effect, the length of the reattachment point can be reduced by 50 times when the momentum coefficient of the synthetic jet is 0.771.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基金】: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JBKY14010201)
【分类号】:O3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斌斌;姜裕标;顾蕴松;程克明;;合成射流大攻角非对称涡控制的试验研究[J];航空学报;2015年03期
2 左伟;顾蕴松;程克明;刘源;;斜出口合成射流控制机翼分离流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6期
3 吴继飞;罗新福;徐来武;范召林;;活塞式合成射流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6期
4 张冬雨;顾蕴松;程克明;郑发明;;八字形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机翼分离流控制[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3期
5 王汉封;张运平;邹超;;导流板对25°倾角Ahmed类车体尾流与气动阻力的影响[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1期
6 李峰;高超;郑博睿;王玉帅;;高速风洞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技术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2期
7 郑朝荣;张耀春;张建胜;张文元;;均匀吸气控制下后台阶流动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肖隐利;杨顺华;宋文艳;乐嘉陵;;超声速燃烧室凹槽动态特性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斌斌;姚勇;顾蕴松;程克明;;合成射流后台阶分离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6年03期
2 李斌斌;姚勇;姜裕标;黄勇;顾蕴松;程克明;;合成射流微扰动对后台阶湍流分离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2016年02期
3 左伟;顾蕴松;程克明;刘源;;斜出口合成射流控制机翼分离流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冬雨;顾蕴松;程克明;郑发明;;八字形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机翼分离流控制[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3期
2 王林;罗振兵;夏智勋;刘冰;;合成双射流控制翼型分离流动的数值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2年03期
3 李斌斌;程克明;顾蕴松;;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S进气道分离流动控制[J];实验流体力学;2012年02期
4 李应红;;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与技术的发展[J];航空工程进展;2011年02期
5 王勋年;李士伟;陈立;;采用尾部隔板降低类客车体阻力的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1年02期
6 王林;刘冰;夏智勋;罗振兵;;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流动特性及边界层控制[J];推进技术;2010年06期
7 郑朝荣;张耀春;;分段吹气高层建筑的减阻性能数值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年04期
8 朱晖;杨志刚;;类车体尾迹区流动的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0年02期
9 顾蕴松;李斌斌;程克明;;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横流输运特性与边界层控制[J];航空学报;2010年02期
10 翁培奋;葛g琳;丁珏;;合成射流用于提高微型飞行器翼型气动特性的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中云;牟斌;陈作斌;刘刚;;零质量射流与分离控制的数值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2 刘峰;邹建锋;郑耀;;合成射流物理参数对控制翼型流动分离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1期
3 ;射流控制小型自动活塞器[J];科技简报;1971年17期
4 ;射流控制生产钻卡头外套自动线两台单机连线成功[J];破与立(自然科学版);1975年01期
5 冯立好;王晋军;徐超军;;高效合成射流激励信号的实验验证[J];实验流体力学;2008年01期
6 唐进,李宇红,霍福鹏;振荡射流改善翼型气动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7 ;射流技术应用点滴[J];科技简报;1975年02期
8 徐惊雷;沙江;林春峰;李念;张X元;;不同狭缝厚度的零质量射流PIV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07年02期
9 罗振兵;夏智勋;王德全;胡建新;缪万波;黄利亚;;合成射流控制主流矢量的发展过程(英文)[J];推进技术;2008年02期
10 顾蕴松;李斌斌;程克明;;基于主动流动控制的射流矢量偏转技术[J];实验力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春嵘;安学广;刘波;;合成射流对脉动气动载荷的相位控制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冯立好;王晋军;徐超军;;高效合成射流激励信号的实验验证[A];第七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牛中国;杜希奇;金沙;黄丽婧;高娜;;进气道零质量射流控制技术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五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第5集)[C];2012年
4 关晖;吴锤结;;湍流横向射流大尺度涡结构的涡环模型[A];第十届全国分离流、旋涡和流动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顾蕴松;李斌斌;程克明;;微型合成射流大攻角前体非对称涡主动控制[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谷云庆;仿生射流表面减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王国蕾;可压缩横向射流和旋拧射流的大涡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周勇;压电-金属复合结构合成射流驱动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闫洁;三维气固两相平板间射流中相间耦合作用的直接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美超;基于非定常微射流控制的圆湍射流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曹永飞;射流推力矢量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杨军;正反馈式射流振荡器性能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峰;合成射流控制翼型流动分离的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3年
5 杨田甜;电场驱动射流的稳定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崔金雷;气固两相圆湍射流相间调制规律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刘刚;射流引射推力矢量数值计算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8 程瑞斌;振荡射流改善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9 罗振兵;合成射流流动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10 陈智;双喉道射流矢量喷管的设计规律及与后机身一体化的探索[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8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60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