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基于逆有限元的应变模态损伤检测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07 14:33

  本文选题:逆有限元法 + 损伤检测 ; 参考:《振动.测试与诊断》2017年01期


【摘要】: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逆有限元方法(inverse 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iFEM),仅利用有限测点的应变数据进行全域应变场重构,得到近似完全测量应变模态,提高了直接采用实测应变数据来构建应变模态损伤指标的实用性。利用基于损伤应变模态差分原理的损伤指标法,只需用损伤后应变模态数据即能定位损伤,并给出了损伤指标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和逆有限元方法可以快速进行全域应变场重构,为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检测提供数据保障,而应变模态差分曲线只在损伤处发生剧烈变化,损伤程度不同,曲线突变程度略有不同但规律一致。最后以某板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Based on fiber Bragg gratings (FBG) invers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vers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nly the strain data of finite measurement points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global strain field, and the approximate fully measured strain modes are obtained. The practicability of directly using the measured strain data to construct the damage index of strain mode is improved. Using the damage index method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of the damage strain mode, the damage can be located by using the strain mode data after the damage,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amage index is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in fiel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fiber grating sensor and inverse finite element method can be carried out quickly, which provides data guarantee for damage detection based on strain mode, while the strain mode difference curve only changes sharply at the damage site. The degree of damage is different, the curve mutation degree is slightly different, but the law is the same.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prov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 certain plate.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4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2015BJ(II)MYZ13)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意创新种子基金资助项目(Z2016094),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CY20130125)
【分类号】:TP212;O3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开银,,刘成林;时域应变模态分析的理论与应用[J];武汉钢铁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2 顾培英;陈厚群;李同春;邓昌;;基于损伤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直接指标法[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3 孙建刚;郭巍;;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弯曲薄板结构损伤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4 张开银;冯文琴;;梁结构裂纹位置估计的应变模态折线图法[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5 钱管良,顾松年;应变模态在含裂纹悬臂板裂纹检测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1992年05期

6 彭细荣;路新瀛;隋允康;陈肇元;;基于应变模态及结构优化技术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管德清;黄燕;;基于应变模态小波变换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向木生,张开银;裂纹对板结构模态参数的影响[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9 蒋济同;于红理;;基于应变模态差的海洋平台构件的损伤识别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10 伊立言;用敲击法识别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培英;吴亚忠;邓昌;;基于损伤应变模态的损伤程度直接指标法[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王亚涛;谭静;陈辉;应怀樵;;结构在不同约束下的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试验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毛东建;;基于应变模态对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探讨[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顾培英;邓昌;汤雷;;工作应变模态时域识别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单一男;武湛君;王奕首;;基于应变模态的复合材料板结构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复合材料与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许斌;刘崇武;;基于光纤光栅宏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10 张开鹏;吴代华;李卓球;;基于均值变点检验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培英;基于应变模态技术的结构损伤诊断直接指标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包振明;基于应变模态法智能识别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构件裂纹[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涛;基于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检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文欢;基于应变模态识别FRP层合梁板刚度的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 耿栋;基于动应变的梁式桥梁动挠度识别[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珊;高速列车构架应变模态分析与改进[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刘银纬;基于应变模态的压电智能层合板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任志浩;基于工作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刘事超;基于应变模态的滑动电接触轨道损伤分析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8 黄春阳;梁式结构应变模态识别方法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李成;基于应变信息的机械结构动态力识别方法[D];重庆大学;2016年

10 郭巍;基于应变及应变模态变化率的薄板损伤数值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857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857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7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