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三相接触线形状对复杂流变流体动态湿润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2 19:56

  本文选题:动态接触角 + 液滴铺展法 ; 参考:《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年04期


【摘要】:本文采用液滴铺展法和Wilhelmy吊片法开展了不同浓度的PEG400+SiO_2纳米颗粒的非牛顿流体在盖玻片上动态湿润特性的研究,这类纳米流体流变性复杂,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其黏度从弱剪切稀化到强剪切增稠再到强剪切稀化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比两种实验方法获得的θ_D-U实验数据,发现三相接触线形状对此类复杂流变流体的θ_D-U呈现一定影响。通过分析其流变性和动态湿润特性的变化规律,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相接触线形状影响复杂流体动态湿润的原因,并从微观上分析了角区控制动态湿润过程的关键。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non-Newtonian flui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EG400 SiO_2 nanoparticles on the cover glass are studied by using droplet spreading method and Wilhelmy sling method.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is kind of nano-fluid are complex,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 rate, the dynamic wettability of the non-Newtonian fluid on the cover glass is studied. Its viscosity is from weak shear thinning to strong shear thickening and then to strong shear thinning.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from two experimental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shape of three-phase contact line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ta D-U of this kind of complex rheological flui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dynamic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ause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phase contact line shape on the dynamic wetting of complex fluids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the key to control the dynamic wetting process in the angular region is analyzed microscopicall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06093,No.21176133)
【分类号】:O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鲁开金;;高速铁路接触线张力优化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2 吴斌;俞菲;杜春雷;;铜锡合金接触线冷拉工艺配模道数研究[J];科技资讯;2014年08期

3 张叶飞;;接触线磨耗问题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3年16期

4 王晓东,彭晓峰,李笃中;动态接触角与接触线上的应力奇点[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3年07期

5 廖强;邢淑敏;朱恂;王宏;;水平均质表面上非等直径水滴聚合的可视化实验[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6 杜银龙;;降低接触网线工程损耗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为民;;铜锡接触线及其应用前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强;;制造接触线高端产品的上引连挤新工艺[A];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程建强;骆志忠;赵振斌;;浅谈接触线硬点[A];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强;;客运专线接触线的使用与研究状况[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徐宗斌;谭业明;;铜锡合金接触线生产技术[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潘英;阙明;;高速铁路接触线张力方案[A];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程德勤;;接触线高度标准体系中的偏差技术[A];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杨吉林;张元建;;高强度铜锡合金接触线生产新技术及应用前景[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作祥;;接触线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与选择[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周又和;高世卿;;倾斜圆柱-界面的毛细相互作用以及三相接触线的尺度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盛晓明 姚海飞;铜铝复合接触线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2 张强;铜合金接触线:滑动中的中国速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3 记者高珊 通讯员赵守民 孙秀芬;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研制-高速铁路接触线通过评审[N];人民铁道;2009年

4 进周;新型铜合金接触线应用高速铁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张强;铜材料铁路接触网性能优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6 世淮;电气化铁路高速发展 牵引用接触线市场商机凸显[N];中国电力报;2006年

7 江耀明 杨茂森;技术创新占领行业高端[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上涛;“初生牛犊”摔100次都受得起[N];文汇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浩然;具有复杂几何壁面及流固耦合的移动接触线问题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汪磊;带移动接触线两相流问题的格子玻尔兹曼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会;双目视觉法测量接触线几何参数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2 李卓慧;螺杆真空泵返流特性研究及优化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旷万洪;120/150型CuSn合金接触线性能优化和提升[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4 韩军杰;道岔上方接触网平面布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陈兴强;接触线疲劳破坏理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李克欣;铜合金接触线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7 孙向阳;涡流探伤在铁路接触线裂纹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侯权玲;高铁接触线高度选取与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王者胜;基于双目视觉的高铁接触线参数检测技术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10 刘沛杰;基于体视成像的铁路接触线测量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79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879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1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