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出口表面活化剂包覆液滴形成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09:43
本文研究了竖直毛细圆管出口表面活化剂包覆液滴的形成过程。基于泰勒展开和润滑近似理论,建立了液滴形成过程的一维动力学模型,并且通过坐标变换和有限差分的方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显示,液滴自由面上表面活化剂包覆层可促进液滴颈部断裂,加快液滴头部与尾部锥形区的分离过程。与此同时,还可增大颈部断裂前液滴下落的极限位移。与表面活化剂的活性相比,液滴自由面上表面活化剂浓度的变化对液滴形成过程以及液滴形貌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文章来源】:力学与实践. 2020,42(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4 两种发射模式下的轨道速度-时间图
图5 两种发射模式下的轴向过载-时间图
考虑火箭沿预定发射弹道飞行时的动力学方程。发射阶段的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θ表示弹道切线即飞行速度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δ表示火箭推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L,D,mg(r)分别为火箭受到的升力、阻力与地球引力,其中g(r)为火箭所在高度的重力加速度。则沿轨道切线方向的标量动量方程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液体运载火箭交叉输送总体参数研究[J]. 汤波,胡久辉,邵业涛,黄辉.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7(03)
[2]液体火箭推进剂交叉输送系统试验研究[J]. 马方超,李德权,吴姮,刘文川,丁建春. 载人航天. 2017(03)
[3]多级固体运载火箭分级多学科设计优化[J]. 马树微,李静琳,陈曦,陈万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3)
[4]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综述及概念研究[J]. 马方超,刘文川,丁建春,史淑娟,张智. 载人航天. 2014(05)
[5]临近空间直接入轨运载火箭级间比/弹道一体化优化设计[J]. 张宁宁,闵昌万,刘辉,张烨琛. 飞行力学. 2014(03)
[6]微流控液滴技术:微液滴生成与操控[J]. 陈九生,蒋稼欢. 分析化学. 2012(08)
[7]基于液滴技术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及其应用[J]. 肖志良,张博. 色谱. 2011(10)
[8]美国“猎鹰重型”运载火箭[J]. 国际太空. 2011(08)
[9]多级固体运载火箭总体/弹道/轨道一体化设计与优化[J]. 肖飞,向敏,张为华.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10]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交叉输送技术研究[J]. 廖少英,顾仁年. 上海航天. 2005(03)
硕士论文
[1]空心圆锥雾化喷嘴喷雾实验与数值研究[D]. 金春玉.上海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49654
【文章来源】:力学与实践. 2020,42(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4 两种发射模式下的轨道速度-时间图
图5 两种发射模式下的轴向过载-时间图
考虑火箭沿预定发射弹道飞行时的动力学方程。发射阶段的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θ表示弹道切线即飞行速度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δ表示火箭推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L,D,mg(r)分别为火箭受到的升力、阻力与地球引力,其中g(r)为火箭所在高度的重力加速度。则沿轨道切线方向的标量动量方程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液体运载火箭交叉输送总体参数研究[J]. 汤波,胡久辉,邵业涛,黄辉.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7(03)
[2]液体火箭推进剂交叉输送系统试验研究[J]. 马方超,李德权,吴姮,刘文川,丁建春. 载人航天. 2017(03)
[3]多级固体运载火箭分级多学科设计优化[J]. 马树微,李静琳,陈曦,陈万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3)
[4]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综述及概念研究[J]. 马方超,刘文川,丁建春,史淑娟,张智. 载人航天. 2014(05)
[5]临近空间直接入轨运载火箭级间比/弹道一体化优化设计[J]. 张宁宁,闵昌万,刘辉,张烨琛. 飞行力学. 2014(03)
[6]微流控液滴技术:微液滴生成与操控[J]. 陈九生,蒋稼欢. 分析化学. 2012(08)
[7]基于液滴技术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及其应用[J]. 肖志良,张博. 色谱. 2011(10)
[8]美国“猎鹰重型”运载火箭[J]. 国际太空. 2011(08)
[9]多级固体运载火箭总体/弹道/轨道一体化设计与优化[J]. 肖飞,向敏,张为华.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10]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交叉输送技术研究[J]. 廖少英,顾仁年. 上海航天. 2005(03)
硕士论文
[1]空心圆锥雾化喷嘴喷雾实验与数值研究[D]. 金春玉.上海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49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34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