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饱和溶液黏度实验系统及其性能测试
发布时间:2021-08-19 11:38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气-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其饱和液相黏度实验研究非常少的现状,将相平衡装置与双毛细管法黏度测量装置进行集成,搭建了一套可以用于测量气液饱和溶液黏度的实验系统。通过对纯质乙醇、正庚烷以及离子液体[Hmim][Tf2N]等的黏度进行测试并与文献值对比,得到3种物质的实验值与文献值的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1.13%、0.89%和2.15%。在此基础上,测量得到了温度为298.15、323.15和343.15 K时含饱和制冷剂R134a的离子液体[Hmim][Tf2N]在不同压力、不同溶解度时的黏度实验数据,并将实验数据拟合成温度和组分的多项式形式。通过与方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实验值与多项式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1.42%,最大偏差为2.86%,验证了文中搭建的气液饱和溶液黏度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可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9,53(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流体乱度实验测量系统
溶解度下的黏度实验值与文献值[8]的对比本文实验值与方程(10)计算值的偏差分布,同时也给出了文献值[8]与方程(10)计算值的偏差情况。本文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1.42%,最大偏差为2.86%;文献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3.44%,最大偏差为9.73%。表6公式(10)中的参数取值k10k11k12k20k21k22-76.3440.479-0.0007178.49-1.1120.0017图3实验值和文献值[8]与计算值的偏差分布4结论将相平衡装置与双毛细管黏度测量系统进行了集成,搭建了一套可以用于测量气液平衡状态时饱和液相流体黏度的实验系统,经评估,所搭建的实验系统黏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在4%以内。采用不同管径的毛细管测试了乙醇、正庚烷、离子液体[Hmim][Tf2N]的黏度,实验值与文献值的绝对平均偏差都小于3%,证明了黏度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当温度为298.15、323.15和343.15K时,通过测量R134a气体在离子液体[Hmim][Tf2N]中不同溶解度下对应的黏度,并与文献值对比,证明了所提出的气液平衡时饱和溶液黏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RENW,SCURTOAM.Phaseequilibriaofimidazo-liumionicliquidsandtherefrigerantgas,1,1,1,2-tet-rafluoroethane(R-1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采用双毛细管等流量法测量航空煤油RP-3的动力黏度[J]. 冯松,毕勤成,刘朝晖,潘辉,曹冬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7(03)
[2]双毛细管式碳氢化合物黏度测量方法研究[J]. 杨竹强,冯松,潘辉,毕勤成,刘朝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5(07)
本文编号:3351341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9,53(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流体乱度实验测量系统
溶解度下的黏度实验值与文献值[8]的对比本文实验值与方程(10)计算值的偏差分布,同时也给出了文献值[8]与方程(10)计算值的偏差情况。本文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1.42%,最大偏差为2.86%;文献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3.44%,最大偏差为9.73%。表6公式(10)中的参数取值k10k11k12k20k21k22-76.3440.479-0.0007178.49-1.1120.0017图3实验值和文献值[8]与计算值的偏差分布4结论将相平衡装置与双毛细管黏度测量系统进行了集成,搭建了一套可以用于测量气液平衡状态时饱和液相流体黏度的实验系统,经评估,所搭建的实验系统黏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在4%以内。采用不同管径的毛细管测试了乙醇、正庚烷、离子液体[Hmim][Tf2N]的黏度,实验值与文献值的绝对平均偏差都小于3%,证明了黏度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当温度为298.15、323.15和343.15K时,通过测量R134a气体在离子液体[Hmim][Tf2N]中不同溶解度下对应的黏度,并与文献值对比,证明了所提出的气液平衡时饱和溶液黏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RENW,SCURTOAM.Phaseequilibriaofimidazo-liumionicliquidsandtherefrigerantgas,1,1,1,2-tet-rafluoroethane(R-1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采用双毛细管等流量法测量航空煤油RP-3的动力黏度[J]. 冯松,毕勤成,刘朝晖,潘辉,曹冬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7(03)
[2]双毛细管式碳氢化合物黏度测量方法研究[J]. 杨竹强,冯松,潘辉,毕勤成,刘朝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5(07)
本文编号:3351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35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