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力学类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11-22 23:42
"塑性力学"类课程是众多工学学科的专业必修课,将此类课堂教学作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主渠道对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作用。文中基于力学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价值典范凝练和课堂融通方式,明确了课程思政开展过程应注重的"课前、课中、课后"3个教学环节。以坐标变换和主应力讲授作为课程思政实践环节,从教学方式方法、时间安排、知识讲解、教学反思等方面制定了详细实施流程,成功将传统诗词和唯物辩证法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该研究对"塑性力学"类课程思政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
【文章来源】:机械设计. 2020,37(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课程知识体系
“课程思政”从本意上可理解为“通过课程或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据CNKI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自曹文泽[2]教授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以来,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文献已呈燎原之势,国内众多教育工作者从义务教育阶段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理论和实践应用成果,如图1所示。2019年一年发表的课程思政教育文献达1 341篇,是2018年的4.4倍,2020年第一季度录用发表257篇,课程思政成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新热点。众多教育工作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从“课程思政”开展的顶层设计[2-3]、体系构建[4]、元素挖掘[5]、课程实践[6]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工作。朱光琴[6]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分析了“课程思政”要素与教材耦合、与教师契合以及与教学方式融合的运行机制。孙燕华[7]围绕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课程思政开展要突出以教师为本、以研究为本和以营造氛围为本,并分析了保障体制机制的构建方案。王振雷[8]认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在价值导向、目标协同、动力支持等方面多维并进,进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内在契合,系统教育力与个体教育力的互动融通。李三平等[9]从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设计与优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方面分析了“热工基础”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协同发展效应,课堂知识传授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人做事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政元素挖掘的价值典范标准,如图3所示。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质变与量变,对立与统一,否定之否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做人做事道理的思政元素包含做人坚持真、善、美,做事遵守勤奋、努力、奋斗、坚持、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包括“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四个自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自强、实干等等。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或资源,依据价值典范标准转化为思政育人案例,通过人物传记、哲理故事、诗词歌赋、时政要闻等载体形式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中。针对“塑性力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展,可以采用不局限于下列的价值典范与案例设计:(1)在引言和绪论章节,穿插中国诗词、经典及近代力学发展史名人传记故事讲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探索未知世界及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2)在坐标变换及主应力章节穿插中国诗词、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在力学中的应用。(3)在屈服准则章节穿插中国诗词、量变与质变,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在力学中的应用,穿插讲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清楚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强国主义情怀。(4)在物理方程章节穿插名人传记及力学对工业文明发展的主推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及宽厚待人的友善品德。(5)在工程法部分穿插中国诗词和力学应用经典案例,培养学生注重实践、求真务实的自由主义思想,提升文化自信。(6)在滑移线和虚功原理章节穿插讲解现代力学概念和应用,提升学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与追求,厚植大学生爱国、强国情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徐启江,周波,闫海芳.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11)
[2]“传热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 李三平,张琳,王福生.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11)
[3]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 朱广琴.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4]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 王振雷.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0)
[5]“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 王茜.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04)
[6]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8)
[7]创新教学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 孙燕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5)
本文编号:3512674
【文章来源】:机械设计. 2020,37(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课程知识体系
“课程思政”从本意上可理解为“通过课程或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据CNKI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自曹文泽[2]教授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以来,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文献已呈燎原之势,国内众多教育工作者从义务教育阶段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理论和实践应用成果,如图1所示。2019年一年发表的课程思政教育文献达1 341篇,是2018年的4.4倍,2020年第一季度录用发表257篇,课程思政成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新热点。众多教育工作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从“课程思政”开展的顶层设计[2-3]、体系构建[4]、元素挖掘[5]、课程实践[6]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工作。朱光琴[6]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分析了“课程思政”要素与教材耦合、与教师契合以及与教学方式融合的运行机制。孙燕华[7]围绕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课程思政开展要突出以教师为本、以研究为本和以营造氛围为本,并分析了保障体制机制的构建方案。王振雷[8]认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在价值导向、目标协同、动力支持等方面多维并进,进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内在契合,系统教育力与个体教育力的互动融通。李三平等[9]从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设计与优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方面分析了“热工基础”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协同发展效应,课堂知识传授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人做事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政元素挖掘的价值典范标准,如图3所示。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质变与量变,对立与统一,否定之否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做人做事道理的思政元素包含做人坚持真、善、美,做事遵守勤奋、努力、奋斗、坚持、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包括“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四个自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自强、实干等等。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或资源,依据价值典范标准转化为思政育人案例,通过人物传记、哲理故事、诗词歌赋、时政要闻等载体形式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中。针对“塑性力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展,可以采用不局限于下列的价值典范与案例设计:(1)在引言和绪论章节,穿插中国诗词、经典及近代力学发展史名人传记故事讲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探索未知世界及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2)在坐标变换及主应力章节穿插中国诗词、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在力学中的应用。(3)在屈服准则章节穿插中国诗词、量变与质变,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在力学中的应用,穿插讲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清楚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强国主义情怀。(4)在物理方程章节穿插名人传记及力学对工业文明发展的主推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及宽厚待人的友善品德。(5)在工程法部分穿插中国诗词和力学应用经典案例,培养学生注重实践、求真务实的自由主义思想,提升文化自信。(6)在滑移线和虚功原理章节穿插讲解现代力学概念和应用,提升学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与追求,厚植大学生爱国、强国情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徐启江,周波,闫海芳.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11)
[2]“传热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 李三平,张琳,王福生.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11)
[3]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 朱广琴.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4]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 王振雷.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0)
[5]“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 王茜.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04)
[6]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8)
[7]创新教学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 孙燕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5)
本文编号:3512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51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