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角变化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7 18:28
高超声速进气道在起动过程中存在迟滞现象,起动迟滞对发动机的工作范围有重要影响。以一种Bump/前体一体化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仿真结合的方法,研究迎角变化引起的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在国防科技大学LF-220自由射流风洞中进行,来流条件Ma=5.0,采用蓄热式加热器对上游气流进行加热,稳定段总压1.59MPa,试验段静温91.67K。试验模型由底座、进气道前体前锥、进气道前体后锥和唇罩4部分组成,模型总长度285mm。采用PSI压力传感器对模型壁面压力进行测量,采样频率为100Hz。试验成功捕捉到进气道随迎角变化由不起动转化为起动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高超声速进气道随迎角变化存在明显的迟滞现象。试验获得进气道自起动迎角为-1.3°,而进气道自不起动迎角大于10°。在进气道自起动/自不起动过程的研究中发现,随着进气道流动状态的不同,迎角和大尺度分离区交替主导流量变化。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模型
2.2 数值计算方法
3 分析与讨论
3.1 进气道起动迟滞试验研究
3.2 进气道迟滞现象分析
3.2.1 数值仿真与试验对比
(1)进气道起动状态下的流场
(2)进气道不起动状态下的流场
(3)进气道迎角自起动/自不起动
3.2.2 进气道迎角自起动/自不起动过程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ump/前体一体化对高速进气道起动特性的影响研究[J]. 徐尚成,王翼,王振国,范晓樯. 推进技术. 2019(04)
[2]攻角与马赫数对进气道起动影响的可比拟性[J]. 郭帅涛,李祝飞,高文智,杨基明. 推进技术. 2017(05)
[3]超声速进气道加速/减速过程起动/不起动现象研究[J]. 赵昊,谢旅荣,郭荣伟,滕瑜琳,张骏. 航空动力学报. 2015(08)
[4]带气膜冷却结构的高超声速平板不同前缘形状下表面传热特性研究[J]. 王小虎,易仕和,付佳,陆小革,何霖. 实验流体力学. 2015(02)
[5]一种进气道自起动特性检测方法[J]. 李祝飞,高文智,李鹏,姜宏亮,杨基明. 实验流体力学. 2013(02)
[6]攻角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分析[J]. 常军涛,于达仁,鲍文. 航空动力学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D]. 王翼.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高超声速进气道Bump/前体一体化设计与研究[D]. 徐尚成.国防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70418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模型
2.2 数值计算方法
3 分析与讨论
3.1 进气道起动迟滞试验研究
3.2 进气道迟滞现象分析
3.2.1 数值仿真与试验对比
(1)进气道起动状态下的流场
(2)进气道不起动状态下的流场
(3)进气道迎角自起动/自不起动
3.2.2 进气道迎角自起动/自不起动过程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ump/前体一体化对高速进气道起动特性的影响研究[J]. 徐尚成,王翼,王振国,范晓樯. 推进技术. 2019(04)
[2]攻角与马赫数对进气道起动影响的可比拟性[J]. 郭帅涛,李祝飞,高文智,杨基明. 推进技术. 2017(05)
[3]超声速进气道加速/减速过程起动/不起动现象研究[J]. 赵昊,谢旅荣,郭荣伟,滕瑜琳,张骏. 航空动力学报. 2015(08)
[4]带气膜冷却结构的高超声速平板不同前缘形状下表面传热特性研究[J]. 王小虎,易仕和,付佳,陆小革,何霖. 实验流体力学. 2015(02)
[5]一种进气道自起动特性检测方法[J]. 李祝飞,高文智,李鹏,姜宏亮,杨基明. 实验流体力学. 2013(02)
[6]攻角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分析[J]. 常军涛,于达仁,鲍文. 航空动力学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D]. 王翼.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高超声速进气道Bump/前体一体化设计与研究[D]. 徐尚成.国防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704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70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