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静电场雾化过程中荷电微射流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8 12:34
为了研究高压静电雾化过程中荷电微射流体液桥状态对雾化效果的影响,利用无动力空腔针–板放电装置,分析了影响荷电微射流体特性的因素。通过高速摄像机及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了不同电压和液体种类下液桥长度、液桥断裂后的平均粒径、雾化均匀度等参数。结果表明:液体介质的粘度系数和表面张力对液桥形成、状态有显著影响,粘度系数与液桥长度呈现正相关性;放电电压、微射流体模式是影响放电空间液滴平均粒径尺寸的主要因素。以雾化均匀度作为雾化效果的评价标准,该研究得出的优化电压值为25kV。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0引言
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荷电微射流体图像
2.2 液桥长度
2.3 液桥断裂后微射流体的平均粒径
2.4 液体介质雾化均匀度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泰勒锥形成与断裂影响因素[J]. 李庆,谭国政,吉晓晓,殷宇朝.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2]针–板电极负电晕放电下离子分布状态的影响因素[J]. 李庆,刘晓娃,剧晓晨,殷宇朝. 高电压技术. 2017(05)
[3]感应荷电过程中喷雾荷电特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J]. 王军锋,张仕超,左子文. 高电压技术. 2017(02)
[4]雾化液滴在高压静电场中的动力学过程[J]. 李庆,殷宇朝,刘晓娃,剧晓晨,杨青. 高电压技术. 2017(02)
[5]等离子喷涂参数对TiB2可湿润阴极涂层沉积效率的影响[J]. 彭如振,李荣兴,俞小花,谢刚. 金属热处理. 2016(03)
[6]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J]. 吴祖良,侯培,赵佳佳,王家兴,徐燕,姚水良. 高电压技术. 2016(02)
[7]基于纸张类型的静电数字印刷复制性能研究[J]. 王琪,柴江松,刘洪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23)
[8]静电喷涂荧光渗透检测空心结构零件[J]. 苏清风,江惠东,袁雅妮. 无损检测. 2014(11)
[9]高压静电雾化液体的测试研究[J]. 尹鹏腾,韩雪山,毕铎,段天雄,胡彬. 通信电源技术. 2014(03)
[10]石灰浆液高压静电雾化脱硫试验及机理研究[J]. 邓云天,陈汇龙,赵英春,王贞涛,陈萍,彭正东. 动力工程学报. 2011(09)
博士论文
[1]高压静电场中液体射流的雾化研究及应用[D]. 汪朝晖.重庆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毛细管静电雾化模式与电场特性研究[D]. 张永辉.江苏大学 2016
[2]静电喷雾变量控制系统雾化效果的研究[D]. 果红忠.西南大学 2013
[3]荷电液滴雾化机理的研究[D]. 王晓英.江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2206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0引言
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荷电微射流体图像
2.2 液桥长度
2.3 液桥断裂后微射流体的平均粒径
2.4 液体介质雾化均匀度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泰勒锥形成与断裂影响因素[J]. 李庆,谭国政,吉晓晓,殷宇朝.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2]针–板电极负电晕放电下离子分布状态的影响因素[J]. 李庆,刘晓娃,剧晓晨,殷宇朝. 高电压技术. 2017(05)
[3]感应荷电过程中喷雾荷电特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J]. 王军锋,张仕超,左子文. 高电压技术. 2017(02)
[4]雾化液滴在高压静电场中的动力学过程[J]. 李庆,殷宇朝,刘晓娃,剧晓晨,杨青. 高电压技术. 2017(02)
[5]等离子喷涂参数对TiB2可湿润阴极涂层沉积效率的影响[J]. 彭如振,李荣兴,俞小花,谢刚. 金属热处理. 2016(03)
[6]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J]. 吴祖良,侯培,赵佳佳,王家兴,徐燕,姚水良. 高电压技术. 2016(02)
[7]基于纸张类型的静电数字印刷复制性能研究[J]. 王琪,柴江松,刘洪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23)
[8]静电喷涂荧光渗透检测空心结构零件[J]. 苏清风,江惠东,袁雅妮. 无损检测. 2014(11)
[9]高压静电雾化液体的测试研究[J]. 尹鹏腾,韩雪山,毕铎,段天雄,胡彬. 通信电源技术. 2014(03)
[10]石灰浆液高压静电雾化脱硫试验及机理研究[J]. 邓云天,陈汇龙,赵英春,王贞涛,陈萍,彭正东. 动力工程学报. 2011(09)
博士论文
[1]高压静电场中液体射流的雾化研究及应用[D]. 汪朝晖.重庆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毛细管静电雾化模式与电场特性研究[D]. 张永辉.江苏大学 2016
[2]静电喷雾变量控制系统雾化效果的研究[D]. 果红忠.西南大学 2013
[3]荷电液滴雾化机理的研究[D]. 王晓英.江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22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72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