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9 13:15

  本文关键词: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质炭 红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摘要】:【目的】研究烟秆炭和桑条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为培育结构稳定的红壤团聚体提供优质改良材料。【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添加1%、2%、4%、6%土壤质量的烟秆炭(Y_1、Y_2、Y_4、Y_6)和桑条炭(S_1、S_2、S_4、S_6),对照(CK)无添加,4个月后采用筛分法对土壤团聚体结构(0.25、0.25—0.5、0.5—1、1—2、2 mm团聚体粒级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破坏率(PAD))进行分析,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法测定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结果】施入生物质炭后,水稳性团聚体发生显著变化。Y_4和S_4处理下,0.5—1 mm团聚体较对照显著增加61.0%和43.6%;Y_1和S_2处理,0.25—0.5 mm团聚体较对照显著增加40.8%和27.1%,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9.2%和8.4%;Y_2和S_2处理的MWD表现一致,均较对照显著提高10%以上,Y_1和S_2处理R0.25较对照显著提高31.4%和28.7%,Y6和S6处理PAD显著降低22.0%和18.2%;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Y_4和S_4处理微生物群落最丰富;烟秆炭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R0.25)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尤其与真菌(R~2=0.89,P=0.030;R~2=0.86,P=0.039)和放线菌(R~2=0.87,P=0.035;R~2=0.90,P=0.021)相关性更显著;PAD随真菌数量的增加而极显著降低(P0.01),随放线菌和细菌数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烟秆炭和桑条炭均能促进大团聚体(0.25—1 mm)的形成,提高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烟秆炭改良效果优于桑条炭,以2%—4%添加量为宜。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四川省邛崃市农业和林业局;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
【关键词】生物质炭 红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07B13) 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重点项目(SCYC201504)
【分类号】:S156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影响土壤孔隙结构、通透性和可蚀性,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活性及土壤生态系统养分活化和物质循环[1-3]。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密不可分,微生物(主要是真菌和放线菌)通过其菌丝的物理缠绕土壤颗粒、分泌有机物的胶结作用等方式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哲锋;高波;李小刚;;利用方式对干旱草原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魏开基;;土壤结构[J];北方水稻;1980年01期

3 许中坚,刘广深,喻佳栋,刘维屏;模拟酸雨对红壤结构体及其胶结物影响的实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3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如芹;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2 李朝霞;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静雯;沼液连年施用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物质纵向迁移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郑晓萍;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彩霞;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在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胜涛;耕作和有机物质投入对土壤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田浩;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机制的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益;黄土高原土壤结构性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侯建筠;重庆市典型岩溶区的土壤肥力特征[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8 孙站成;鄂南几个红壤在降雨过程中表土结构变化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00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00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