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棉田物理性状的改良研究
本文关键词: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棉田物理性状的改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还田 盐碱土改良 黄河三角洲 土壤容重 土壤脱盐
【摘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土地的供需矛盾加剧,改良盐碱土可以有效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为了解决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并合理的利用农业废弃物,本试验于山东省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渍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试验设CK、P1、P2、P3共4个处理,分别:CK处理无秸秆还田,P1处理的秸秆用量为1.5t/hm2,P2处理的秸秆用量为3t/hm2,P3处理的秸秆用量为4.5t/hm2。秸秆粉碎后耕翻入土,深度约为20cm。水肥管理及其它耕作措施与当地耕作习惯一致。主要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后,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呈下降趋势,且容重的下降幅度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加大。其中受耕翻深度的影响,0-20cm的土壤容重下降明显,且各处理间差异明显,而20-40cm的土壤容重略有降低。(2)土壤中添加作物秸秆有助于改善滨海盐土的通气状况。秸秆还田后,0-20cm土壤的总孔隙度增加,通气孔隙比例增大;各秸秆处理的土壤无效孔隙没有明显变化;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P1处理的毛管孔隙变化不明显,但P2、P3处理的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只对0-20cm的土壤孔隙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20cm以下的土壤孔隙度并没有产生明显作用。(3)秸秆还田可以明显改善粘质盐土的导水性能。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0-20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且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秸秆还田后改善了土壤的渗透性,有利于灌溉和降雨时土壤盐分的淋洗,抑制土壤盐分积累,降低土壤含盐量。(4)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降低耕作层的土壤含盐量,削弱表层蒸发,提高耕作层土壤的含水量。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内,各秸秆处理的0-40cm土壤含盐量始终低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且P2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处于最低水平;各秸秆处理的0-40cm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5)秸秆耕翻还田可以提高棉花产量。与无秸秆还田的处理相比,各秸秆处理的棉花产量均有所提高,但棉花产量并不是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在P2处理时产量最高。
【关键词】:秸秆还田 盐碱土改良 黄河三角洲 土壤容重 土壤脱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2;S141.4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1 前言9-19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3.1 滨海盐碱土改良研究进展11-14
- 1.3.2 有机质改良盐碱土研究进展14-15
- 1.3.3 秸秆还田改良盐碱土研究进展15
- 1.3.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内容15-16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9
- 1.4.1 研究方法16
- 1.4.2 研究内容16-17
- 1.4.3 技术路线17-19
- 2 材料与方法19-25
- 2.1 研究区概况19-21
- 2.1.1 区域气候特点19
- 2.1.2 地形地貌特征19-20
- 2.1.3 土壤20
- 2.1.4 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概况20-21
- 2.2 试验方案与设计21-22
- 2.2.1 试验区基本概况21
- 2.2.2 田间试验方案与布置21-22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22-23
- 2.3.1 田间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2-23
- 2.3.2 室内分析试验方法23
- 2.3.3 气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23
- 2.3.4 作物产量23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3-25
- 3 结果与分析25-39
- 3.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25-28
- 3.1.1 试验前粘质盐土容重情况25-26
- 3.1.2 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变化26-28
- 3.2 对土壤孔隙度和孔隙比例的影响28-30
- 3.2.1 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28-29
- 3.2.2 对土壤孔隙比例的影响29-30
- 3.3 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30-31
- 3.4 对土壤水、盐含量的影响31-35
- 3.4.1 0-20cm表层土壤的水盐变化31-32
- 3.4.2 0-40cm土壤耕作层水盐变化32-35
- 3.5 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特征35-38
- 3.5.1 0-80cm土壤剖面盐分的分布特征35-37
- 3.5.2 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37-38
- 3.6 棉花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38-39
- 4 讨论39-41
- 4.1 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39
- 4.2 秸秆还田对土壤孔隙状况的影响39
- 4.3 秸秆还田对土壤含盐量和棉花产量的影响39-41
- 5 结论41-43
- 5.1 主要研究结论41
-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41-42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2-43
- 参考文献43-48
- 致谢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士宗,曲耀训,高孝华;黄河三角洲地区冬枣的生态经济意义与发展对策[J];当代生态农业;2003年Z1期
2 王忠全;孙春晓;;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育苗技术[J];齐鲁渔业;2009年04期
3 王连华;张立伟;郭玉萍;;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探讨[J];齐鲁渔业;2010年11期
4 尚红燕;;浅谈黄河三角洲地区村级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年08期
5 宋心仿;;黄河三角洲地区蜂群饲养技术要点[J];养蜂科技;1992年02期
6 郭玉泉,张涛,郑洪丽;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1999年06期
7 王树刚;;河口区承担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海参育苗及池塘筑礁养殖试验”荣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J];渔业致富指南;2009年20期
8 邵秋玲,谢小丁,徐化凌,崔宏伟;3树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林业科技;2004年03期
9 苑春亭,刘艳春,张士华,苏文清;黄河三角洲地区银鱼的种类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J];河北渔业;2002年02期
10 王连华;孔祥勇;;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池塘虾贝混养技术[J];科学养鱼;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伟东;吴爱民;尹言亮;谭丙奎;;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病虫杂草综合防治技术[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修佩;任华;尹代英;;发挥优势,构建新的棉花生产技术体系,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生产稳定发展[A];山东省棉花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山东省优质棉基地建设管理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田家怡;夏江宝;刘庆;钦佩;;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米草生态调查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4 袁西龙;杨宝林;李志恒;;黄河三角洲地区细颗粒含水层取水技术试验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5 刘敦训;孙丹波;;黄河三角洲地区极值风速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陈华 通讯员 颜世峰;构筑黄河三角洲保障改善民生服务体系[N];中国社会报;2011年
2 记者 李根 通讯员 牟永来;我市受助项目居全省首位[N];德州日报;2010年
3 李建 蔡宏光 王强;搭上黄三角人才资助直通车[N];德州日报;2010年
4 记者 胥爱珍 李根 通讯员 牟永来;我市获省引进人才专项资助96万元[N];德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邓卫华 滕军伟;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N];中国证券报;2009年
6 王国峰;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水池塘多品种混养技术[N];中国渔业报;2014年
7 王连华 张立伟 郭玉萍;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养殖技术探讨[N];中国渔业报;2010年
8 王树刚;河口生态海参育苗及池塘筑礁养殖项目凸显成效[N];中国渔业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曹艳 实习生 李环环 张铭芷;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N];联合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德彬;黄河三角洲地区近50年气温和降水的演变特征及R/S分析[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6年
2 张玉文;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棉田物理性状的改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廖小青;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及其营养盐入海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郭砚坤;黄河三角洲地区民歌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秀玲;基于R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灌排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白洪炉;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质污染物输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年
7 李高伟;黄河三角洲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艳红;黄河三角洲地区颗粒态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和来源[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19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1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