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稻-旱混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差异

发布时间:2017-10-12 16:33

  本文关键词: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稻-旱混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淮河上中游 新石器时代 稻-旱混作 发展过程 区域差异


【摘要】:稻-旱混作是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现有资料显示,该模式在淮河上游地区最早出现于7.8~7.0ka BP的裴李岗文化中晚期,且至迟在5.0~4.0ka BP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成为淮河上、中游地区普遍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然而,对于该农业生产模式在淮河上游地区出现后的发展过程,淮河中游地区的早期农业类型及其发展过程与淮河上游地区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等问题,目前皆不清楚.本文利用浮选法和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淮河上、中游地区不同地域和不同阶段的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炭化及微体植物遗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淮河上游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8.0~7.0ka BP)在裴李岗文化区出现后,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晚期(6.8~5.0ka BP)的快速发展阶段,至新石器时代末期(5.0~4.0ka BP)完全确立了该模式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上游地区不同的是,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8.5~6.8ka BP)的原始农业为单一的稻作农业模式,但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同样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淮河上、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虽然同属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但水稻与粟、黍在这一模式内部结构中的地位在上述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对了解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新石器时代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人类适应方式等问题有重要科学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Faculty
【关键词】淮河上中游 新石器时代 稻-旱混作 发展过程 区域差异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A051305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5CB953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2148,4150216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5YJA780003)资助
【分类号】:S-09
【正文快照】: 1引言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是人类文明起源与早期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在动因之一(Childe,1951;严文明,2000;Bar-Yosef,2011).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其中,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亚栽

本文编号:1019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19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4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