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4 06:00

  本文关键词: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深还 激发效应 土壤养分 产量因素 冬小麦


【摘要】: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氮肥或有机氮肥配施进行深埋,并于行间种植作物)的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发式秸秆深还在各项土壤养分指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全氮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其中无机氮肥激发秸秆深还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冬小麦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而有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处理主要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冬小麦千粒重来增加产量。所有处理中16%无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冬小麦产量最高。
【作者单位】: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秸秆深还 激发效应 土壤养分 产量因素 冬小麦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XDB15030302;XDA0505050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82)共同资助~~
【分类号】:S141.4;S512.11
【正文快照】: 黄淮海平原潮土地区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区,由于其水热条件适宜,土壤呼吸强度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且难于累积。中国科学院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长达20多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表明,增施秸秆堆腐形成的有机肥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1],并对作物产量产生显著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敏,李卫婷;干旱对运城冬小麦的影响[J];山西气象;2003年03期

2 李鑫;;冬小麦“三改”创高产[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3 王位泰;张天峰;马鹏里;蒲金涌;吕峰平;黄斌;;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8年09期

4 孙庆阳;;浅析干旱对南阳市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5 侯银平;;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2年33期

6 禾青;;关于冬小麦持续增产问题的初步调查[J];西藏农业科技;1978年Z1期

7 章玉林,董玉坤;冬小麦施用化肥试验结果[J];新疆农业科技;1982年02期

8 刘东海;;西藏冬小麦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2期

9 刘万代,李大良,,裴卓强,王站立,袁祖丽;剪除地上部分对冬小麦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1996年03期

10 党建友;冬小麦肥水管理措施[J];山西农业;199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基于概率分布的宿州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估方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张艳红;吕厚荃;;2005/2006年度北方冬小麦增产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郝立生;闵锦忠;;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月英;柳斌辉;牛英洁;王霞;张歆婕;栗雨勤;;气候条件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徐腊梅;;石河子地区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生长影响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静;印度冬小麦产量下滑[N];国际商报;2003年

2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郑昌玲;我国开展冬小麦产量逐月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马文清 马海俊;广河冬小麦面积翻三番[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4 莱阳农学院 刘树堂;冬小麦的营养与施肥[N];农资导报;2006年

5 黄艳红、铁良;我市冬小麦需采取壮苗措施[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锦;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朱周良;联合国警示小麦旱情 全球粮食价格高烧难退[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乔林生;新麦生长现“南北差异” 丰歉将定粮价[N];期货日报;2011年

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同比下降[N];粮油市场报;2003年

10 记者 郭晋晖;冬小麦实现“八连增” 有助减弱通胀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翔翔;渭北旱塬作物生长特征及其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王维;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供给量的反演与模型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鲁向晖;基于气候变化的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果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天;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志伟;区域冬小麦估产的遥感数据同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姚付启;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兰珍;冬小麦磷高效种质鉴定及其生理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喻敏;冬小麦不同基因型的钼效率及其生理基础[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9 田云录;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金;冬小麦生产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鹏;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冠层高光谱变化特征及响应生理参数监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慧琴;基于3S技术的县域冬小麦冻害监测及分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亚珍;MODIS监测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与土壤湿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尚小厦;间作板蓝根对冬小麦生长及麦田CH_4通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张延;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姚致远;旱地夏休闲期种植绿肥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对轮作综合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珂;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土壤水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侯仰毅;关中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曹寒;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和冬小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倪玲;基于AquaCrop模型的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29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29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