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摘要】: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4%、3.97%和10.28%;2连续5季75%秸秆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以50%和75%还田量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对土壤碳素有效率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亦是如此;3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周年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稻麦秸秆均还田仅稻秸或麦秸还田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影响最为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土壤碳库 作物产量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2)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SKCX2014001)资助
【分类号】:S141.4;S158
【正文快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耕地15亿亩,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近7亿吨,秸秆产量约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30%,是一种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含有大量碳、氮、磷、钾及各种微量营养元素,秸秆也是农作物生产最主要的副产品[1]。因此,充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星;刘勤;王德建;张斌;;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7年05期
2 路怡青;朱安宁;张佳宝;陈效民;朱强根;舒馨;;免耕和秸秆还田对潮土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土壤;2013年05期
3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J];土壤;201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胡志华;金千瑜;;培养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4年03期
2 余常兵;李银水;谢立华;胡小加;廖伯寿;陈防;廖星;;湖北省花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Ⅳ.农户花生施肥状况[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3 郑丹;迟凤琴;;秸秆还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4 张学林;张许;王群;赵亚丽;杨青华;李潮海;;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5 闫一凡;王洪亮;吴大付;任秀娟;;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张永春;汪吉东;聂国书;丁汉平;孙丽;许仙菊;王志明;;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7 李霞;姜姗;崔虎亮;侯建伟;;秸秆型基质对唐菖蒲切花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8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9 庞成庆;秦江涛;李辉信;;水稻秸秆冬季还田对早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程燕;胡宏祥;邸云飞;贡家芳;;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及安徽省秸秆还田现状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会娟;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玉学;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坤;麦秸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研究及场地中试[D];清华大学;2008年
5 刘微;水稻转Bt基因对稻田土壤光合碳固定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王玉彦;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芮雯奕;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许仁良;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9 李华;旱地地表覆盖栽培的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丙文;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其厚,张效朴,袁朝良;秸杆还田改良砂姜黑土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王恒飞;张永清;吴忠红;周进财;乔莎莎;;长期免耕对褐土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2期
3 陈蓓,张仁陟;免耕与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王振忠,吴敬民,陈留根,朱普平;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J];江苏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5 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石庆华;杨小华;吴玉成;;机械化稻草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6 李正;刘国顺;叶协锋;王永;李娟;杨超;王可;;绿肥翻压年限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7 汪建飞,邢素芝;农田土壤施用化肥的负效应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1998年01期
8 谭淑豪;;南方冬闲田季节性规模经营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05期
9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黄宇;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10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张星杰;;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珊;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绍文,金继运,左余宝,杨俐苹,程明芳;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及其评价的试点研究[J];土壤肥料;2000年06期
2 杨俐苹,金继运;平原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变异与合理取样研究[J];土壤肥料;2001年02期
3 李玉芳;麦盖提县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和施肥培肥建议[J];新疆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4 李玉芳,谭新霞,何生丽;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典型绿洲之间农田土壤养分现状比较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王爱春,徐新民,张新生,吴青艳,段会平,古丽;和硕县农田土壤养分现状与合理旋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6 陈署晃,马兴旺,许咏梅,何生丽,郭海峰,李毳,严莉,李平,蒋文,杨红丽;乌鲁木齐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现状[J];新疆农业科技;2005年05期
7 韩俊杰;南瑞;高永刚;姜丽霞;;黑龙江省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7年04期
8 高正宝;柴文北;王伟伟;赵怀瑾;;滁州市农田土壤养分调查与分析[J];农技服务;2009年05期
9 刘克桐;蔡新;;巴州种畜场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改良培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11年02期
10 章玲;;新疆阿克苏市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以及改良培肥措施[J];北京农业;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兴兵;赵悦;黄丰;田兴军;;农田土壤养分动态的知识模型[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玉影;刘双全;李桂仁;贲洪东;魏颖;张文成;;农田土壤养分变异与推荐施肥初探[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李好中;;新乡市农田土壤养分区划与优化施肥模式[A];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通讯员 王玲 吕国红;辽宁发布农田土壤养分评价报告[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李江天;全省农田土壤养分居中等水平[N];辽宁日报;2011年
3 李霞;丽水农田处于“亚健康”[N];丽水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彦;绿洲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及精确分区管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戴相林;关中中西部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演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志鹏;渭河平原县域农田土壤养分肥力空间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高义民;黄土高原地区村级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肥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郝鹏飞;精确农业实践中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孙建波;山东省高密市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中元;贵州喀斯特山区村级尺度下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采样设计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杨敏芳;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及碳库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9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2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