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土壤有机碳储量预测分析——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土壤有机碳储量预测分析——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多目标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模糊数学 内蒙古
【摘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模糊求解的多目标线性规划,对2020年多伦县土地利用最优结构进行求解,估算了此情景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多伦县2020年最优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3.31×104hm~2,林地1.37×105hm~2,草地1.84×105hm~2,水域2 300 hm~2,建筑用地5 600 hm~2,难利用土地2.89×104hm~2。最优土地利用结构下,多伦县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11×109kg、7.76×109kg和1.03×1010kg;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总有机碳储量比2009年增加了1.85×109kg。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域管理政策与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多目标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模糊数学 内蒙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030535) “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1BAC07B01)资助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土壤碳截存的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1-2〕。据估算,全球1 m深的土壤碳储量是植被碳储量的4倍,约为1 500 Pg〔3〕,土壤向大气释放的CO2通量每年约为68 Pg〔4〕,因而,土壤碳储量的细微变化都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输入与输出的因子众多,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超;张建明;王鹏龙;张春梅;;基于遥感和GIS的农牧交错带生态资产定量评估——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3年02期
2 杨小青;胡宝清;;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特性研究——以广西都安县澄江小流域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3 陈梅英;郑荣宝;王朝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9年05期
4 毛留喜,程序,王利文,刘国彬;农牧交错带人口承载能力胁迫理论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1年06期
5 陈朝;吕昌河;范兰;武红;;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年18期
6 王文颖;王启基;王刚;景增春;;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植被碳、氮含量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得军;薛红琳;曹春艳;王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系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杨婉;李鹏;于书霞;;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3 蒋艳华;胡宝清;安钧鉴;;喀斯特小流域生态治理下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以广西都安县澄江小流域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1期
4 窦晶鑫;刘景双;王洋;赵光影;;土温升高对湿草甸小叶章植株碳、氮含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年01期
5 林丽;李以康;张法伟;郭小伟;曹广民;;人类活动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的碳容管理分析[J];草业学报;2013年01期
6 韩娟娟;李玉强;王少昆;罗永清;连杰;;奈曼旗几种主要土地类型土壤碳氮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1期
7 Fuping TIAN;Yongjie SHI;Yu HU;Zixuan CHEN;Yuan LU;Xiaofu ZHANG;Runlin LI;;Research Advance on Carbon Storage of Artificial Grassland i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3年09期
8 惠若男;于洪贤;姚允龙;谭景旺;裴仲旭;;退耕还湿对三江平原七星河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1期
9 封建民;董桂芳;郭玲霞;文琦;;榆神府矿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4年06期
10 王晓东;蒙吉军;;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萍;陕北黄土区两种整地植被恢复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尹珂;多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陈懂懂;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氮矿化潜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勇;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优化配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强;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钰霞;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D];西南大学;2012年
7 林寿彤;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罗湖平;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隐形市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强强;昭苏马场不同建植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稳定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云霞;纳帕海湿地区土壤碳氮要素分异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李安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李增慧;内蒙古鄂托克旗农牧交错区景观变化趋势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立花;靖边县生态与经济系统SD模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欧阳玲;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实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艳;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丽恒;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9 尹文青;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生态效益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索南吉;青藏高原东缘土壤酶活性空间格局变化及对干扰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月梅;;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2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3 王根绪,马海燕,王一博,常娟;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4 张向辉,王清春,李瀚,贺永元,陈永国,王文义;青海东峡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经济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周宗丽,宁大同,杨志峰;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6 林慧龙,王军,徐震,陈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研究动态[J];草业科学;2005年04期
7 石锋;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金琳;刘运通;武艳娟;;管理措施对我国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年03期
8 刘楠;张英俊;;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年04期
9 黄文广;刘晓东;于钊;马晓明;马泽;王蕾;;禁牧对草地覆盖度的影响——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草业科学;2011年08期
10 史惠兰,王启基,景增春,王长庭,王杰,王柳英;江河源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多样性及其稳定性分析[J];草业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伟;基于GIS和USLE的土壤侵蚀控制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苏永中,赵哈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2年03期
3 周涛,史培军,王绍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4 张雷,严红,魏n\;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其分解因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李甜甜;季宏兵;孙媛媛;罗建美;江用彬;王丽新;;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张金萍;张保华;刘子亭;;山东省聊城市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7 于建军;杨锋;吴克宁;李玲;吕巧灵;;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8 岳曼;常庆瑞;王飞;霍艾迪;;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8年05期
9 田玉强;欧阳华;徐兴良;宋明华;周才平;;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J];土壤学报;2008年05期
10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王永军;;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梅;马友鑫;郭宗峰;刘文俊;;西双版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丁志强;盛静卫;;吉林省靖宇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敬涛;退耕还林使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艳;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苗正红;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青;流沙河上游景观演变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2 张天琴;吉林西部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包承宇;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4 蔡奎;河北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控制因素及趋势分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年
5 周陶冶;上海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格局和驱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傅陈君;人口稠密区村域SOC的多方法估算[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徐贵来;高庙屯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靳熙;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尺度效应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9 孟莹;小流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10 徐小明;通榆县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时空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7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3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