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方法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产量历史丰歉 关键气象因子 气候适宜度指数 集成预报技术 WOFOST
【摘要】:在新型统计检验聚类分析(CAST)方法对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进行合理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关键气象因子影响指数、气候适宜度指数、WOFOST(world food study)作物生长模型分别建立各区域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利用这4种方法分别对2004—2011年山东省冬小麦产量进行动态预报,在分析历史预报结果平均准确率的基础上,剔除预报准确率低于90.0%的预报方法,确定每种方法的权重系数,采用加权方法建立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方法。结果表明:4种单一产量预报方法在各区域各时段的预报准确率很不稳定,波动范围较大。而集成预报方法对山东省各区域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准确率相对于4种单一预报方法均有所提高,预报准确率普遍在95.0%以上,且其预报结果稳定性较好,变化比较平稳,集成预报方法更适合在业务上应用。
【作者单位】: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产量历史丰歉 关键气象因子 气候适宜度指数 集成预报技术 WOFOST
【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105079)
【分类号】:S512.11;S165.27
【正文快照】: 引言 科学、准确的粮食产量预报信息可为我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合理调整作物结构、保障粮食安全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持。因此,产量预报工作一直是我国科研领域内的一项重中之重的研究课题[n。 作物产量预报方法开始以农学预报方法和统计模型预报方法为主[2:i],其预报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伟昌;张雪芬;王世涛;付祥建;祝新建;;棉花生育期关键气象因子及单产丰歉评估指标[J];气象科技;2005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祝新建;耿俊平;;河南省新乡市棉铃虫气象预报指标和棉花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2 朱红霞;黄严帅;张耀鸿;;气象条件对南通地区棉花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3 李楠;薛晓萍;李鸿怡;;山东省中熟棉发育期气象指标的确定[J];山东气象;2009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春英;李秀芬;王晨轶;王萍;韩俊杰;;基于WOFOST模型的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动态预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2 邵晓梅;山东省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3 吴炳方;全国农情监测与估产的运行化遥感方法[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4 蓝鸿第,潘华盛;苏联粮食产量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J];大气科学;1987年03期
5 丁裕国,梁建茵,刘吉峰;EOF/PCA诊断气象变量场问题的新探讨[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6 韩永翔,尹东;作物产量预报新方法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3期
7 刘还珠,肖贤俊;短中期降水温度天气过程区域分布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3年03期
8 郭庆春;何振芳;李力;;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9 刘伟昌;陈怀亮;余卫东;刘忠阳;;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冬小麦动态产量预报技术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10 易雪;王建林;宋迎波;;早稻产量综合动态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敏,李卫婷;干旱对运城冬小麦的影响[J];山西气象;2003年03期
2 王位泰;张天峰;马鹏里;蒲金涌;吕峰平;黄斌;;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8年09期
3 刘万代,李大良,裴卓强,,王站立,袁祖丽;剪除地上部分对冬小麦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1996年03期
4 解思波;李丙新;宿居强;;冬小麦高产培育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6期
5 霍治国,白月明,温民,陈林;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推广试验研究[J];气象科技;2001年01期
6 刘庆春,石兰瑛;2001年冬小麦减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山西气象;2001年03期
7 王琪珍;2002~2003年度莱芜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01期
8 张荣霞,安丽华,汪学锋;聊城市冬小麦产量的气候条件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S1期
9 千怀遂,焦士兴,赵峰;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5期
10 刘文平;王志伟;;运城市1964年~2003年降水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J];山西气象;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基于概率分布的宿州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估方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张艳红;吕厚荃;;2005/2006年度北方冬小麦增产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郝立生;闵锦忠;;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月英;柳斌辉;牛英洁;王霞;张歆婕;栗雨勤;;气候条件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徐腊梅;;石河子地区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生长影响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静;印度冬小麦产量下滑[N];国际商报;2003年
2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郑昌玲;我国开展冬小麦产量逐月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马文清 马海俊;广河冬小麦面积翻三番[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4 莱阳农学院 刘树堂;冬小麦的营养与施肥[N];农资导报;2006年
5 黄艳红、铁良;我市冬小麦需采取壮苗措施[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锦;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朱周良;联合国警示小麦旱情 全球粮食价格高烧难退[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乔林生;新麦生长现“南北差异” 丰歉将定粮价[N];期货日报;2011年
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同比下降[N];粮油市场报;2003年
10 记者 郭晋晖;冬小麦实现“八连增” 有助减弱通胀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翔翔;渭北旱塬作物生长特征及其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王维;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供给量的反演与模型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鲁向晖;基于气候变化的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果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天;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志伟;区域冬小麦估产的遥感数据同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姚付启;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兰珍;冬小麦磷高效种质鉴定及其生理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喻敏;冬小麦不同基因型的钼效率及其生理基础[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9 田云录;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金;冬小麦生产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鹏;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冠层高光谱变化特征及响应生理参数监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慧琴;基于3S技术的县域冬小麦冻害监测及分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亚珍;MODIS监测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与土壤湿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尚小厦;间作板蓝根对冬小麦生长及麦田CH_4通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张延;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姚致远;旱地夏休闲期种植绿肥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对轮作综合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珂;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土壤水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侯仰毅;关中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曹寒;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和冬小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倪玲;基于AquaCrop模型的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41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4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