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及滴灌对京郊大棚土壤氮素残留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及滴灌对京郊大棚土壤氮素残留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菜地 生物炭 PRD滴灌 无机氮 CO2 N2O
【摘要】:蔬菜种植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施肥量大、灌溉频繁等现象,而这种不合理施肥灌溉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加剧以及温室气体(CO2、N2O)排放量增加等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本文以生物炭(B)为试验材料、局部根区交替(PRD)滴灌技术为灌溉改进措施,分别开展田间和室内两部分试验来进行目的性研究。田间试验通过在两季作物种植过程中,主要研究常规施肥下混施生物炭、实施PRD滴灌以及两者配合施用对土壤无机氮淋溶的影响;室内试验主要研究,基于目前蔬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土壤中两种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征,旨在为缓解菜地土壤生态系统无机氮淋失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常规施肥灌溉(CK)、PRD、B和B+PRD四个不同处理下在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在63d时,M处理土壤深层(40-100cm)的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显著增加,M+B处理下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与0d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说明M+B处理可缓解土壤无机氮向剖面深层淋溶的速度。通过比较在126d、189d和234d时两种施肥处理下土壤剖面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大小同样说明施加生物炭处理可以减缓无机氮在剖面中的淋溶。(2)在189d和234d,由于降雨量和灌溉量增加土壤无机氮发生大量淋溶,表现为剖面土壤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显著降低。M和M+B两种施肥模式下,比较不同滴灌方式处理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分布变化发现,与常规滴灌处理相比,PRD滴灌处理的土壤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较高,即与常规滴灌技术相比,PRD滴灌技术可以降低无机氮的向深层的运移速度,减少无机氮的淋溶损失。(3)比较不同滴灌方式下,施加生物炭对0-100cm土体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发现,当无机氮发生淋溶时,生物炭结合PRD滴灌处理下土体无机氮累积量最高,说明生物炭结合PRD滴灌与常规滴灌相比在缓解无机氮在剖面淋溶效果更显著。(4)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系统中CO2、N2O释放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不同。CK和M模式下,添加不同用量生物炭仅在培养初期(0-1.5d)对CO2、N2O的释放产生影响,而在2-60d,添加生物炭对CO2、N2O释放的影响不明显。F和M+F模式下,生物炭输入对土壤CO2、N2O释放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分别在0-14d和0-25d生物炭输入对土壤系统中CO2和N2O的释放均具有显著抑制或促进作用,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27-60d),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5)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系统中CO2、N2O的释放影响不同。CK和M下,添加2%生物炭对CO2、N2O累计释放量没有显著影响;施化肥(F和M+F)模式下,生物炭输入显著提高土壤中CO2和N2O的累积释放量。(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输入可通过改变土壤中DOC、DON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影响土壤中CO2和N2O的释放。
【关键词】:菜地 生物炭 PRD滴灌 无机氮 CO2 N2O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X14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5
- 1.1 我国农田菜地现状及生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11-12
- 1.1.1 我国耕地面积现状11
- 1.1.2 我国菜地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
- 1.1.3 我国面源污染的现状11-12
- 1.2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12-14
- 1.2.1 全球气候变暖12
- 1.2.2 温室气体12-13
- 1.2.3 我国农田土壤CO_2、N_2O排放及所面临的挑战13-14
- 1.3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淋溶、CO_2、N_2O释放的影响14-22
- 1.3.1 土壤氮素淋溶14-17
- 1.3.1.1 土壤理化性质14-16
- 1.3.1.2 氮素的转化16-17
- 1.3.2 土壤CO_2释放17-20
- 1.3.2.1 土壤有机碳矿化18
- 1.3.2.2 碳源及养分18-19
- 1.3.2.3 土壤理化性质19-20
- 1.3.3 土壤氮循环和N_2O释放20-22
- 1.3.3.1 土壤理化性质。20-21
- 1.2.2.2 其他物质输入21-22
- 1.4 PRD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2-23
- 1.4.1 PRD的概念和工作原理22-23
- 1.4.2 PRD滴灌技术的研究现状23
- 1.5 问题的提出23-24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4-25
- 1.6.1 大田试验24
- 1.6.2 室内培养24-25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5-31
- 2.1 大田试验25-28
- 2.1.1 试验地概况25
- 2.1.2 试验土壤及物料性质25-26
- 2.1.3 田间管理与试验设计26-27
- 2.1.2.1 田间管理26
- 2.1.2.2 试验设计26-27
- 2.1.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27-28
- 2.1.4.1 基础土壤的采集27
- 2.1.4.2 耕层土样的采集27-28
- 2.1.4.3 剖面土壤土样的采集28
- 2.1.4.4 指标测定28
- 2.2 室内培养28-30
- 2.2.1 试验设计28-29
- 2.2.2 土样的采集及指标测定29
- 2.2.3 气样的采集及指标测定29-30
- 2.2.4 数据计算30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30-31
- 第三章 生物炭和PRD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31-33
- 3.1 土壤p H31-32
- 3.2 土壤SOM、TN32-33
- 第四章 生物炭和PRD对菜地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及剖面无机氮残留量的影响33-46
- 4.1 生物炭和PRD对菜地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33-37
- 4.1.1 土壤含水量33-34
- 4.1.2 土壤无机氮含量34-37
- 4.2 生物炭和PRD对菜地剖面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37-46
- 4.2.1 不同处理下菜地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的动态变化37-39
- 4.2.2 剖面土壤无机氮分布39-42
- 4.2.3 0-100cm土体剖面无机氮累积量42-44
- 4.2.4 根区(0-60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44-45
- 4.2.5 无机氮残留量45-46
- 第五章 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菜地土壤CO_2、N_2O释放及不同形态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46-59
- 5.1 不同施肥模式下施加生物炭菜地土壤CO_2释放、DOC、SMBC含量的动态变化46-51
- 5.1.1 CO_2释放特征46-48
- 5.1.2 DOC、SMBC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48-50
- 5.1.3 DOC、SMBC含量与CO_2释放量的相关性分析50-51
- 5.2 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菜地土壤N_2O释放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51-59
- 5.2.1 N_2O释放特征51-55
- 5.2.2 DON、无机氮含量的动态变化55-57
- 5.2.3 DON、无机氮含量与N_2O释放量的相关性分析57-59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59-68
- 6.1 研究结果59-61
- 6.1.1 大田试验59-60
- 6.1.2 室内培养60-61
- 6.1.2.1 CO_2释放特征60
- 6.1.2.2 N_2O释放特征60-61
- 6.2 讨论61-68
- 6.2.1 大田试验61-65
- 6.2.1.1 耕层含水量61
- 6.2.1.2 耕层土壤无机氮61-62
- 6.2.1.3 剖面土壤无机氮淋溶62-63
- 6.2.1.4 随时间的动态变化63
- 6.2.1.5 PRD滴灌对土壤无机氮淋溶的影响63-64
- 6.2.1.6 生物炭对土壤氮淋溶的潜在影响机制64-65
- 6.2.2 室内培养65-68
- 6.2.2.1 CO_2释放特征65-66
- 6.2.2.2 N_2O释放特征66-68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8-69
- 致谢69-70
- 参考文献70-80
-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文章80-81
- 图版81-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2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3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4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8期
5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6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3年05期
7 孟军;陈温福;;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9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10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鄂洋;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孙大荃;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吴洁;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谢淘;生物炭的特性分析及其在黄水资源化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6 刘宁;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农业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NGUYEN THI HUONG;生物质炭对西北地区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江琳琳;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程效义;生物炭还田对棕壤氮素利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宗海英;花生壳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硝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VA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张广恪;豆禾混播与生物炭互作去除径流污染物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景明;生物炭对土壤中六价铬和莠去津的吸附锁定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张宏;生物炭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王菁姣;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腐殖酸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042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4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