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输入对中国东北地区土壤碳蓄积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氮输入对中国东北地区土壤碳蓄积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氮沉降 施肥 土壤碳蓄积 东北 CEVSA模型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通过沉降和施肥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素持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同时也是最大的化肥消费国。氮输入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系列过程都相互联系,碳循环及其格局也受到氮输入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氮输入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对土壤碳库产生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和氮沉降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碳的变化不仅对于土壤肥力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区域碳收支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模型,基于我国能源消费、施氮数据和降水数据生成了一套中国大气氮沉降的时空网格数据,结合大气CO_2浓度、气候、土地覆被、土壤类型和质地的时空数据,模拟评估了1961-2010年氮输入对中国东北地区土壤碳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东北地区的平均氮沉降速率为1.00gNm~(-2)a~(-1),年增长率为0.047 gN m~(-2)a~(-1)。东北农田总氮输入速率达到5.78 gN m~(-2)a~(-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显著增加。(2)氮输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土壤碳的蓄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密度平均增加了135 gC/m~2,50a氮输入共增加土壤碳蓄积0.16 PgC。(3)氮输入引起的东北地区土壤碳蓄积量的变化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土壤碳密度增加量超过了300 gC/m~2。(4)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碳密度对氮输入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农田土壤碳密度平均增加了230 gC/m~2,森林、灌丛和草地则分别增加了76、169 gC/m~2和89 gC/m~2。氮输入的空间差异和不同植被类型对氮输入响应的差异共同决定了东北地区土壤碳增加量的空间格局。通过本研究阐明了氮输入对东北农田土壤碳蓄积的影响,从而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和农田土壤碳氮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氮沉降 施肥 土壤碳蓄积 东北 CEVSA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18,31370463,31070398)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金发[2013]3018号)
【分类号】:S153
【正文快照】: input is implicated in a series of biogeochemical cycles that then influence the C cycle and its spatial pattern.The soil Cpoo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 cycle;therefore,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N input affects thesoil C p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留辉;邢世和;高承芳;;土壤碳储量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J];武夷科学;2007年00期
2 刘留辉;邢世和;高承芳;崔纪超;魏多落;胡争辉;卢超;;国内外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及展望[J];土壤通报;2009年03期
3 田娜;王义祥;翁伯琦;;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年03期
4 李军;;造林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年02期
5 刘世荣;王晖;栾军伟;;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年19期
6 王明霞;张小卫;王会锋;卢婷;任蕊;;关中地区表层土壤碳储量问题的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3年03期
7 熊咏梅;;城市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J];广东园林;2008年02期
8 奚小环;杨忠芳;夏学齐;李敏;;基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中国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研究[J];地学前缘;2009年01期
9 刘子刚,张坤民;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碳储量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曲德双;;农田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建华;郜春花;张强;卢朝东;靳东升;;施肥类型对工矿废弃地土壤碳储量和作物碳截获力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雪莲;我国首创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阳;黄河下游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分布与变化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张立;松嫩平原南部土壤碳储量及变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安静;树种与管理方式对人工林土壤碳截获及肥力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王孟霞;长江流域中上游区域NPP及土壤碳分布格局[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高巧;高寒窄叶鲜卑花灌丛土壤碳输入及其对施氮处理的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李洁;氮输入对中国东北地区土壤碳蓄积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045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4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