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纯林不同地表覆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尾松纯林不同地表覆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林下植被覆盖 胡枝子 百喜草 马尾松纯林 水土流失防治
【摘要】: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严重,为了研究马尾松林下种植植物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选择4种不同郁闭度的林地设计3种试验小区,其中两个小区分别种植百喜草、胡枝子,与保留的自然小区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郁闭度对小区产流及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马尾松纯林地郁闭度低于0.3时,不同郁闭度间的细微差异对小区产流和产沙的影响不显著;植被盖度对小区产流和产沙的影响呈现一定规律性,当自然小区植被盖度低于30%时,产流、产沙量随植被盖度增大而下降;百喜草小区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时,形成乔草复层结构,比单一草被覆盖保水减蚀效果更好,且与是否有枯落物覆盖等因素有关;胡枝子小区产流、产沙量与植被盖度、乔灌草立体结构是否形成有关,人工种植胡枝子更有助于马尾松纯林形成乔灌草立体结构群落。
【作者单位】: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林下植被覆盖 胡枝子 百喜草 马尾松纯林 水土流失防治
【基金】:长江委水土保持局重点项目“花岗岩地区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规律试验研究”
【分类号】:S714.7
【正文快照】: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在南方各省森林蓄积量中占50%以上。马尾松根系深,主根明显、侧根发达、有菌根共生,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是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在土壤瘠薄的花岗岩丘陵区,种植马尾松纯林对土壤改良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登银;;不同密度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J];防护林科技;2009年02期
2 雷婉宁;温仲明;;基于植物群落结构的水土流失植被因子指数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5期
3 徐宪立;马克明;傅伯杰;刘宪春;黄勇;祁建;;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4 史东梅,吕刚,蒋光毅,卢喜平;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6期
5 樊后保,李燕燕,孙新,林德喜;马尾松纯林及其与阔叶树混交林的凋落量与养分通量[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6 周跃,李宏伟,徐强;云南松林的林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9年04期
7 刘世忠,敖惠修,夏汉平,何道泉,江灵瑟,戴万华;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马尾松纯林改造效益分析[J];热带地理;1999年03期
8 杜国坚,刘亚群,洪利兴,戴慈荣,杨演,陈福祥;马尾松林下栽植胡枝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1998年04期
9 肖育檀,曾思齐,唐代生;长江中上游地区马尾松水保林类型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双喜;梁音;桂惠中;李钢;;马尾松纯林不同地表覆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J];人民长江;2016年09期
2 李龙;郝明德;肖庆红;郭胜安;刘公社;;不同盖度羊草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2期
3 陈赛赛;杨艳丽;孙艳玲;李崇巍;王中良;;1984—2013年于桥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4 刘淑萍;;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及土壤改良的影响[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6年01期
5 张铁钢;李占斌;李鹏;徐国策;刘晓君;;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坡地氮素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1期
6 顾祝军;罗昊;;植被三维结构对水蚀红壤粒径分布及养分含量的作用(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年02期
7 任斐鹏;张平仓;陈小平;徐平;陈进;;金沙江干流植被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年01期
8 黄善灿;;油茶水土保持林土壤物理性质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2015年06期
9 刘鹏飞;刘静;朱宏慧;张欣;张格;李有芳;苏禹;王晨嘉;;4种植物生长旺盛期侧根分支处与相邻上级直根抗折特性的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1期
10 陈汉;张春;;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及危害性分析[J];农技服务;201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蕾;刘家冈;;非均匀林冠降雨截留模型[J];林业科学;2007年03期
2 林建华;马尾松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效应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3 秦富仓,余新晓,张满良,谢媛媛;小流域林草植被控制土壤侵蚀机理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4 许炯心;黄土高原植被-降水关系的临界现象及其在植被建设中的意义[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5 王春菊,汤小华,郑达贤,陈文惠;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1期
6 李勉,姚文艺,李占斌;黄土高原草本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7 马克明,傅伯杰,黎晓亚,关文彬;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2004年04期
8 谌红辉,丁贵杰;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2004年01期
9 庞学勇,刘世全,刘庆,吴彦,林波,何海,张宗锦;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4期
10 吴钦孝,赵鸿雁,韩冰;黄土丘陵区草灌植被的减沙效益及其特征[J];草地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许;;马尾松人工生态公益林改造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研究[J];海峡科学;2008年08期
2 程瑞梅;封晓辉;肖文发;王瑞丽;王晓荣;杜化堂;;北亚热带马尾松净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3 刘明阳;牟虹;陈庚友;;对马尾松生态效应与混交林生长的研究[J];广东科技;2012年03期
4 霍治国;山区马尾松可能生产力的气候模式研究[J];气象;1990年07期
5 兰涛,夏冰,,贺善安;马尾松的生长与气候关系的年轮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994年04期
6 彭少麟;鼎湖山人工马尾松第1代与自然更新代生长动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1期
7 邱贵云;罗金旺;林建椿;张鼎华;;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8 莫大玲;汪本堂;;皖东丘陵地区马尾松低效林成因与改造试验[J];科技风;2013年14期
9 曹汉洋;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养分状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何红娟,梁月兰,黄海烈;马尾松×樟树混交林土壤肥力状况研究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传伟;;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光霖;周志春;;马尾松纸浆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其对策[A];中国造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午平;伍家荣;李冬;;马尾松生长性状的早晚期相关与早期预测[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4 林德喜;胡锋;;马尾松林套种不同阔叶树土壤肥力性质的分异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宋克顺邋通讯员 汪文正;一场“黄雨”洒下的生态喜忧[N];湖北日报;2008年
2 张昌祯 记者 刘水莲;托起绿色的希望[N];赣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志勇;酸沉降条件下的重庆铁山坪森林健康监测及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张令峰;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林生态功能比较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3 罗达;南亚热带格木、马尾松幼龄纯林及其混交林碳氮特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昝玉亭;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结构对森林水文功能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秦金舟;枞阳大山马尾松针阔混交林林地主要生态效应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林惠章;飞播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吴明;马尾松—麻栎人工混交林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敏;缙云山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爱萍;马尾松自身化感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化感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7 封晓辉;气候变化对中国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林培治;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9 汤婷婷;浙江省龙泉地区马尾松和柳杉年轮宽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蒋倩仪;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3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5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