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异色瓢虫低温胁迫下过冷却点变化及抗寒基因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9 05:05

  本文关键词:异色瓢虫低温胁迫下过冷却点变化及抗寒基因表达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异色瓢虫 低温胁迫 抗寒基因 定量表达 低温储存


【摘要】:【目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在东北地区以成虫越冬,具有非常强的抗寒能力。以过冷却点和抗寒基因的m RNA水平变化作为瓢虫抗寒性能指标,探索低温胁迫提高瓢虫抗寒的作用。【方法】将野外采集到的异色瓢虫通过0、5和10℃3种不同温度,进行2、12和24 h 3种时间的低温胁迫处理,测定过冷却点的变化,得到最佳低温胁迫条件。以室内饲养的异色瓢虫作为对照组,分别在5℃低温条件下储存10、20和30 d,测定过冷却点变化和存活情况。根据转录组和数字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数据分析确定6个重要抗寒基因,选择18S作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异色瓢虫6个重要抗寒基因在低温胁迫和保存时m 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在抗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5℃低温胁迫12 h能够显著降低异色瓢虫的过冷却点。在低温保存过程中,低温胁迫组异色瓢虫过冷却点和存活率低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HSP21.4、trehalase、transketolase、ATP-grasp fold domain protein和dopa decarboxylase在低温胁迫过程中表达量上调,而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的表达量下调。且在低温保存过程中HSP21.4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显著高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其余5个基因在低温保存过程中处于低表达状态,显著低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结论】低温胁迫能够降低异色瓢虫的过冷却点,但不一定能够提高夏季野外耐高温异色瓢虫的存活能力。HSP21.4和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分别通过高表达和低表达来提高异色瓢虫的抗寒能力,而trehalase、transketolase、ATP-grasp fold domain protein和dopadecarboxylase通过在低温胁迫过程中高表达,保护异色瓢虫抵御寒冷环境。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异色瓢虫 低温胁迫 抗寒基因 定量表达 低温储存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996) 杭州市科技局计划项目(20140432B01)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10346006)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2015R423043)
【分类号】:S476.2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属鞘翅目(Coleoptera)异色瓢虫属(Harmonia)。作为一种重要捕食性昆虫,异色瓢虫可有效地控制蚜虫、蚧壳虫、粉蚧、木虱、螨类以及某些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的卵和低龄幼虫所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对蚜虫的生物防治效果较好[1]。同时,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静;陈珍珍;曲建军;张帆;印象初;许永玉;;异色瓢虫成虫冷驯化反应及体内几种酶活力的相关变化[J];昆虫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锦林;冯宇倩;宗世祥;;昆虫耐寒性的类型、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09期

2 秦资;王u&;魏苹;徐彩娣;唐斌;张帆;;异色瓢虫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低温诱导表达分析[J];昆虫学报;2012年06期

3 赵静;陈珍珍;郑方强;张帆;印象初;许永玉;;冷驯化对异色瓢虫后代生长发育及适合度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2年07期

4 陈珍珍;宋暖;郭亚楠;于金凤;印象初;张帆;许永玉;;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短光周期下滞育解除中体内相关酶活力变化[J];昆虫学报;2013年09期

5 唐斌;施佐X;郭红双;王u&;王世贵;张帆;;异色瓢虫过氧化氢酶(Catalase)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1期

6 岳雷;周忠实;刘志邦;郭建英;万方浩;;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对广聚萤叶甲成虫耐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4年06期

7 薛冬;陈丹;范秀娟;王新伟;王秀芳;赵冲;任广伟;;烟草潜叶蛾的过冷却点测定[J];环境昆虫学报;2014年05期

8 唐斌;徐青叶;赵丽娜;王世贵;张帆;;昆虫海藻糖及其合成酶基因的特性与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6期

9 魏可;张翌楠;杨忠岐;王小艺;韩玉英;刘毅;瞿明青;;花绒寄甲在甘肃地区越冬情况和耐寒能力调查[J];林业科学研究;2015年04期

10 刘德波;张真;张培毅;吴伟;;高黎贡山百花岭瓢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Ⅲ——垂直带瓢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英文)[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珍珍;中华通草蛉对长、短光周期的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腾蛟;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的过冷却点研究及适生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凌飞;三种果树食心虫发生为害和梨小食心虫耐寒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伟;光周期和食物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滞育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秦资;异色瓢虫TPS与Treh1基因低温诱导表达分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贝;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繁育和捕食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高燕;花生田主要地下害虫灯光诱杀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7 薛冬;烟草潜叶蛾主要形态学、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岳雷;广聚萤叶甲低温适应的生理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9 李艳红;短期高、低温处理对斜纹夜蛾生物学及代谢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从经;吕文静;董秋安;陈俊;符文俊;;低温处理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抗寒性的诱导效应[J];昆虫学报;2007年01期

2 赵静;于令媛;李敏;郑方强;张帆;许永玉;;异色瓢虫成虫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J];昆虫学报;2008年12期

3 李周直,沈惠娟,蒋巧很,,嵇保中;几种昆虫体内保护酶系统活力的研究[J];昆虫学报;1994年04期

4 王u&;张润志;张帆;;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9期

5 王宪辉,齐宪磊,康乐;昆虫的快速冷驯化现象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u&;刘爽;张帆;张润志;;环境颜色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8年12期

2 荆英,张永杰,马瑞燕;山西省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荆英,张永杰,马瑞燕;山西省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曲爱军,孙绪艮,卢西平,潘承娟,陈子雷;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对寄主的寻找行为研究[J];昆虫天敌;2004年01期

5 姜文虎;潘秀华;刘军侠;刘丽兵;;保定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7年02期

6 王u&;张润志;张帆;;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9期

7 梅象信;宋宏伟;卢绍辉;袁国军;马俊青;;异色瓢虫成虫低温辅助人工饲料饲喂条件下保存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8 梅象信;宋宏伟;卢绍辉;袁国军;马俊青;罗坤;;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9 孙锐;王洪平;;异色瓢虫成虫越冬能力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10 张思宇;迟德富;李鹤;宇佳;;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同工酶比较[J];昆虫知识;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资;张帆;唐斌;;异色瓢虫海藻糖酶基因的克隆[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王u&;张润志;张帆;;异色瓢虫不同色斑型交配选择、繁殖能力的比较及不同食物条件对其不同色斑型繁殖能力的影响[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永军;吴孔明;彭于发;郭予元;;转Bt-cry1Ab玉米花粉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影响的初步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庆禹;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宋新元;玉米与大豆群落捕食者捕食行为的DNA标记检测与控害作用的FQ-PCR量化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震;人工扩繁代异色瓢虫最适冷藏条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吴迪;异色瓢虫法国种群飞行能力及捕食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3 辛海泉;吉林省部分地区异色瓢虫鞘翅色斑多态的群体遗传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慧仁;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及色斑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张岩;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抗吡虫啉品系的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陈洁;异色瓢虫对温度的适应性及其卵黄发生的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曾斌;异色瓢虫人工大量繁殖与田间释放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郭红双;异色瓢虫越冬代不同斑型的遗传多样性和耐寒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非昆虫源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物学、生化特性及捕食行为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田嘉庚;帽儿山地区异色瓢虫种型基因差异的rDNA-ITS2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59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59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b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