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农学 >> 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中国软科学 2009 年第 1 期
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李
( 1. 四川农业大学
杨 , 杨锦秀
1
1 , 2
, 傅新红
1 , 2
经济管理学 院 , 四川 雅安 625014 ; 2. 四
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 雅安 625014)
摘
要 : 本文通过选取 11 个原始指标构建出农业技术创新能 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法对
我国 31 个省 ( 直辖市和自治区 ) 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类 , 结合地区 实际情况 对评价过程 中发 现的问题和特殊现象进 行了分析 , 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提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 水平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 区域 ; 指标 ; 因 子分析 ;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 F 320.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9753( 2009) 01- 0084- 06
Evaluation of the R egional Innovation Capab ility of A gricu ltural Technology in Ch ina L I Yang , YANG J in- x iu , FU X in- hong
1 1 ,2 1 ,2
( 1. School of E cono m ics and M anag e m ent, S ichuan A gricu ltural University, Ya an 625014 , China; 2 . C enter for Rural D evelopm ent R esearch in Sichuan, Ya an 625014 , China ) Abstrac t : By selecting 11 basic indicators , th is paper designs the eva luation ind icato r syste m of the innova tion capability o f agr icu ltura l technology , then eva luates and class ifies the innova tion capability of ag ricu ltura l techno logy in Ch ina s 31 prov inces or reg ions using factor ana ly sis and cluster ana lysis . In accordance w ith the actual lo ca l cond itions , the prob le m s and spec ial pheno m ena founded in the pro cess of evalua tion are also ana lyzed . A t last , the paper puts fo r w ard po li cy suggestions for i m prov ing the innovation leve l o f reg iona l agr icultura l techno logy correspond ing ly . K ey word s : innovation capab ility o f agr icultural techno logy ; reg ion; ind icato r ; facto r analysis ; cluster analysis
一、 前言 区域创新系统担负着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 置、 推动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以及协调区域 间 发展关系等 重要功 能
[ 1]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 于从国家的宏观层 面进行定性分析 , 只有极少数 的专家学 者在区 域农业 技术创 新方面 进行 了研 究, 孙站成等认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就必须建立 适合各个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 体系 [ 2] ; 肖树忠分析了农业 资源与农业技术创新 的关系, 提出了通过发挥农业资源 区划的重要作 用, 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全面进步 [ 3] 。 尽管我国关于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
。我国 作为 一个 农业 大
国 , 农业技术创新不仅成为了区 域创新系统的 重 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了地区乃至 国家农业经济 发 展的原动力,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 能力直接反应 了 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 也成 为了各地区优 化 创新资源、 选择区 域创新策略的重 要依据。然 而
收稿日期 : 2008- 11- 24 修回日期 : 2008- 12- 25
项目支持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课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 07& ZD 027) 子课题 中国特 色农业现代化的 技术创 新道路 作者简介 : 李 杨 ( 1984- ) , 男 , 四川乐至人 ,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农业经济管理。
84
区域发展 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 许多 专家学者却在 区 域技术 创新能 力评价 方面进 行了大 量的 有益 尝 试。周献中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区域技术创新 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
[ 4]
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据有较好的 代表性; 农业 R& D 占 GDP 的 比重 = R& D 占 GDP 比重 农业 R& D 占 R&D 比重, 分别 由 2006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及各地统 计公报所得; 农业 R& D 经费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的 经常性和主体性投 入, 政府农业科 技投入的数据 以此为标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且具有稳定性 ; 每 千人农业 R& D 人员 = 每千人 R&D 人员 农业科 技人员数占总科技人员数比重。国内三种专利申 请受理数和授权数 两个指标, 来源 于国家知识产 权局 IPC 大类的分类统计表中的 A01 类 ( 农林牧 渔 ) 。农业技术创新往往具有长期性、 继承性等特 点, 因此农业固定资产作为农业技 术创新的基础 性投入, 是衡量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表 1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农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比重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 投入能力 农业 R&D 占 GD P 的比重 政府农业科技投入 /总财政支出 每千人农业 R&D 人员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 ( 农林牧渔类 ) 产出能力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 ( 农林牧渔类 ) 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农业科技论文数 经济环境 持续能力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人均 G DP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 陈艳艳运用因 子
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 价 , 并以此为基础了探讨了东部 及中西部地区 差 异化的形成原因
[ 5]
; 孙丽杰、 刘希宋将城市技术创
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成创新投 入、 创新产 出 和创新环境三个主要方面 , 并对 12 个城市的创新 能力进行因子分析
[ 6]
; 邵明理则尝试运用数据 包
[ 7]
络分析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总体评价
。区
域农业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上述研究为区域农业技术创 新能力评价指 标 的选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 因子分析作为 最 常用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手段 , 也完全可 以 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发挥较好的效 果。客观、 科 学地评价当前我国 各地区的农业 技 术创新能力 , 已经成为了亟需破解的理论难题 , 也 有着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采用因子 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 选取相 关的指标数据 对 各地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二、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本文中的农业技 术创新是指狭义的概念 , 即 新技术的发明和研发过程 , 不对新技术的推广、 转 化和组织创新等方面进行能力评价 [ 8] 。在综合并 借鉴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 选取了具有代 表 性的 4 个一级指标和 11 个二级指标 ( 见表 1) , 构 建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 统计数据的获取难度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低水 平 , 下文涉及到的人员和经费数 据不包含涉农 企 业数据。 数据选取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2006 、 2006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及各地统计公报、 科技统计年度数据 2006 、 2007 国家知识产 权 局统计年报 和 农业统计年鉴 2006 。 指标说明 : 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总 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对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统 计 ,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 体正是各类国 有 农业科研院所和各高等农业院校 , 因此该替代 数
三、 实证研究 (一 ) 因子分析法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 一定的相关性 , 由于各变量显示的统计信息交叉、 重叠 , 增加了分析问题 的复杂性。而因子分析法 作为一种降维多元 统计分析方法 , 可以将复杂的 众多变量综合为几 个主要的公共因子 , 这些公共 因子不仅能够反映 原来变量的主要信 息, 而且彼 此相互独立, 使变量分析变得简洁明了, 避免了由 于信息重复引起分析问题的失真 ; 另外, 通过自动 生成的权数建立综 合数学模型, 可 以使评价结果 显得客观准确 [ 9] 。 (二 ) 分析过程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13 . 0对这些指标 的统计结果进 行因子 分析测 算 ( 根据 全国 31 个 85
中国软科学 2009 年第 1 期 省、 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原始数 据为 31 11 的矩阵 ) 。由于各类指标的量纲和测 度量级不同 , 为消除其带来的影响, 对原始指标进 行 Z 标准化处理。
图 1 KM O and Bartlett s T est
K a iser- M eyer- O lk in M easure of Sam p ling A dequacy . A pprox. Ch i- S qu are B artlett s T est of Sphericity df S ig . 0 . 668 311 . 407 55 0 . 000
能力最 大的因 素。其 中国 内三 种专利 申请 受理 数、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 主要检索工具收录 农业科技论文数三 个指标有较大载荷 , 而这些指 标均反映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出状况 , 故将 F1 称为产出能力因子。 第二主因子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率为 17 . 917 % , 是影响农业技术创 新能力的第 二重要 因素。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人均 GDP 有较大 载荷 , 而这两个指标均反映地区经济 状况对农业 技术创新的环境影响, 故将 F2 称为经济环境因子。 第三主因子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率为 15 . 274 % 。其中农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 数比重、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 农 业 R& D 占 GDP 的比重和每千人农业 R& D 人员等 指标对于该主因子 有较高的载荷, 而 这些指标均 是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评价, 故将 F3 称为投入 能力因子。 最后, 第四主 因子由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这项 指标单独构成载荷 , 贡献率为 11 . 946 % , 其作为衡 量各地农 业技术 创新能 力的一 项重 要的估 计指 标, 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地区农业技 术创新的持续 能力 , 故将 F4 称为持续能力因子。
Bartlett检验值为 311. 407 , P ( sig . = 0 . 000) < 0 . 05 , KMO 检验测度值为 0 . 668 , 表明选取的变量 指标间存 在较强 的线 性关 系, 适合 做因子 分析。 运行 SPSS 以后, 得到 特征根、 方 差贡献率和累 计 方差贡献率等结果, 表 2 得知有四个因子的特征值 均大于 1 , 且累计贡献率已经达 81. 683 % , 超过了 80% , 故选择其作为公共因子, 基本上能够反映 11 个指标的信息。 为了便于 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 , 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 选用 方差最大化正 交 旋转, 经 6 次旋转后 , 得方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 表 2 可以看出 , 第一主因子对农业技术创新能 力的贡献率为 36 . 546 % , 占主要比重 , 是影响创新
表 2 方差贡献分析表
主要公共因子 F1 F2 F3 F4 未旋转 特征值 4. 807 1. 942 1. 165 1. 071 方差贡献率 % 43 . 704 17 . 656 10 . 588 9. 734 累计方差贡献率 % 43 . 704 61 . 360 71 . 949 81 . 683 特征值 4. 020 1. 971 1. 680 1. 314 旋转后 方差贡献率 % 36 . 546 17 . 917 15 . 274 11 . 946 累计方差贡献率 % 36. 546 54. 463 69. 737 81. 683
表 3 方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主要公共因子 F1 农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比重 ( % )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 (% ) 农业 R& D 占 GD P 的比重 ( % ) 政府农业科技投入 /总财政支出 (% )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每千人农业 R& D 人员 ( 人 )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 ( 农林牧渔类 ) ( 件 )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 ( 农林牧渔类 ) ( 件 ) 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农业科技论文数 (篇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地区人均 GD P( 元 ) - 0 . 403 - 0 . 090 0 . 070 0 . 200 0 . 132 0 . 351 0 . 926 0 . 921 0 . 805 0 . 051 0 . 404 F2 - 0. 185 - 0. 071 - 0. 127 0. 075 - 0. 069 0. 174 0. 154 0. 119 0. 329 0. 891 0. 641 F3 0 . 769 0 . 884 0 . 882 0 . 025 - 0 . 066 0 . 714 - 0 . 185 - 0 . 166 - 0 . 140 - 0 . 238 - 0 . 386 F4 0. 083 0. 071 - 0. 114 0. 126 0. 938 0. 439 - 0. 125 - 0. 149 - 0. 057 0. 251 - 0. 310
86
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表 4 各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序
F1 得分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1 . 0331 - 0 . 01919 0 . 50968 - 0 . 55494 - 0 . 60804 0 . 10046 0 . 21973 0 . 18299 0 . 43137 0 . 88206 0 . 58829 - 0 . 05274 - 0 . 65892 0 . 31647 0 . 43093 0 . 32783 0 . 52856 0 . 55435 0 . 01254 - 0 . 40524 - 0 . 1051 - 0 . 01377 0 . 70709 - 0 . 50936 - 0 . 37811 - 0 . 69243 0 . 62281 - 0 . 13039 - 0 . 64947 - 0 . 72141 - 0 . 38693 排名 1 18 8 26 27 15 13 14 9 2 5 19 29 12 10 11 7 6 16 24 20 17 3 25 22 30 4 21 28 31 23 得分 0. 45246 0. 39616 0. 34001 0. 31812 0. 23472 0. 08295 - 0. 10489 0. 17893 1. 18714 0. 29764 0. 12997 - 0. 12777 1. 33429 - 1. 07819 0. 52643 - 0. 33882 - 0. 31956 - 0. 89227 0. 6439 - 1. 14097 0. 2905 - 0. 13573 - 0. 9906 - 0. 55051 0. 27051 - 0. 99195 - 0. 65164 0. 06994 - 1. 011 - 0. 3749 0. 14998 F2 排名 5 6 7 8 12 16 18 13 2 9 15 19 1 30 4 22 21 26 3 31 10 20 27 24 11 28 25 17 29 23 14 得分 0 . 35505 - 0 . 15415 - 0 . 410088 - 0 . 59543 - 0 . 20665 0 . 15686 0 . 53191 0 . 44494 - 0 . 12626 - 0 . 04538 0 . 50013 0 . 4743 0 . 50557 0 . 68645 0 . 51597 - 0 . 75059 0 . 84136 0 . 50384 0 . 20964 - 0 . 61249 - 0 . 0429 0 . 32669 0 . 71274 - 0 . 10316 0 . 52098 - 0 . 66197 0 . 55884 - 0 . 05223 0 . 39214 - 0 . 3174 - 0 . 29655 F3 排名 14 23 27 28 24 17 5 12 22 19 10 11 8 3 7 31 1 9 16 29 18 15 2 21 6 30 4 20 13 26 25 得分 - 0. 6761 - 0. 56551 0. 10025 - 0. 38354 0. 46471 0. 1149 0. 51657 0. 82078 - 0. 81658 0. 20544 0. 16403 0. 38686 0. 18011 0. 23511 0. 30434 0. 5595 0. 165 0. 18705 0. 12806 - 0. 60538 - 0. 90277 0. 18053 0. 47077 - 0. 07622 0. 3113 - 0. 29996 0. 32164 - 0. 41454 - 0. 62711 - 0. 25095 - 0. 45915 F4 排名 29 26 19 23 5 18 3 1 30 11 16 6 14 10 9 2 15 12 17 27 31 13 4 20 8 22 7 24 28 21 25 综合得分 0 . 4321 - 0 . 0271 0 . 1965 - 0 . 2826 - 0 . 1562 0 . 0893 0 . 2045 0 . 2649 0 . 2535 0 . 3933 0 . 3343 0 . 0765 0 . 0970 0 . 0554 0 . 3670 0 . 0113 0 . 2841 0 . 1420 0 . 1673 - 0 . 5184 - 0 . 1008 0 . 0421 0 . 2494 - 0 . 3096 0 . 0270 - 0 . 6039 0 . 2346 - 0 . 0926 - 0 . 4335 - 0 . 4093 - 0 . 2147 综合排名 1 21 11 26 24 15 10 6 7 2 4 16 14 17 3 20 5 13 12 30 23 18 8 27 19 31 9 22 29 28 25
表 5 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分类
类别 第 第 第 第 类 类 类 类 北京 广东 甘肃 宁夏 江苏 湖南 海南 青海 山东 福建 广西 浙江 辽宁 西藏 湖北 安徽 黑龙江 江西 贵州 上海 重庆 省 四川 云南 区 陕西 河南 吉林 天津 河北
内蒙古 新疆
山西
将四个主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 综合, 以主 因 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 得到综合模型 : F= 0 . 36546 F3 + 0 . 11946 F4 根据该模型可以计算出各主因子得分和各地 区综合得分 ( 因子得分表中的各因子得分由回 归 法估计得出 ) , 各地区最终排名见表 4 。 采用最常见的 K- 均值聚类分析方法, 根据各 省市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 , 运 行 SPSS13 . 0 F1 + 0 . 17917 F2 + 0 . 15274
软件基本上可将其划分为四类地区 (表 5) 。第一 类地区的农业技术 创新能力较强 , 第二类地区次 之, 第三类地区的创新水平比较落后, 第四类地区 的创新能力则是最差。 (三 ) 结论 1 . 农业大省成为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 军 通过能力排序和聚类,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 , 江苏、 山东、 浙江、 湖北、 黑龙江、 四川、 吉林、 河北、 湖南、 安徽、 江西和河南等农业大省都跻身于第一 87
中国软科学 2009 年第 1 期 类和第二类地区中, 其农业技术 创新能力均属 于 我国的中上水平。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就是 新技术供给与需求不断均衡的过程 , 而我国当 前 采用的是政府供给主导型创新模式 , 即由政府 启 动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以促进技术供给和需求的均 衡。在这种创新模式 下, 政府通 过制定农业经 济 发展战略、 科技政策、 推广计划和进行创新资源配 置等方式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调控
[ 10 ]
以工商业为支撑, 凸显了农业在我 国经济发展中 的弱势地位。 4 . 产出能力成为影响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的最重要因素 通 过各公共因子的贡 献率, 我们 可以发现产出 能力因子的影响远大于 投入能力、 经济环境和持续能 力因子, 这是因 为本文研究的 农业技术创新仅指 狭义的研发过程 , 而我国科技 成果的鉴定和奖励往往就是以科技论文的质量为 判断依据 , 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情 况也是成果的 一种主要体现方式 , 而成果的应用 和转化能力往 往被忽视。这种倾向导致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时 往往片面追求论文 和发明的数量 , 与研究的投入 状况和现实需要出 现脱节, 故这些 指标在当前我 国技术创新能力的 评价中会产生最直 接、 最重要 的影响。 四、 政策建议 (一 ) 在国家农业技术创新 体系下, 构建有地 方特色的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国家在农 业技术创新中的重 要地位, 农业技 术是一个在制 度、 组织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 政府必须从国 家的全局角度出发 , 推动国家农业 技术创新体系 的完善, 优化国家创新资源 , 使农业技术的发展和 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 [ 11 ] 。我国幅员 辽阔 , 各个地区 科技、 经济、 社会和 资源情况差异 较大 , 要实现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各区域应该根 据自身的不同特点 ,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自 身发展的区域创新 策略, 构建区域 农业技术创新 体系。 (二 ) 优化农业技术创新要 素的配置, 推动技 术、 经济 、 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人财物等多方 面的投入 , 同时还要依托农 业生态资源 , 受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因此必须优化农业技术创新 要素的配置, 这种优化配置既是各区域之间的 , 也 是区域内部 的。对于各区 域来说, 就是要加强创 新要素的合理流动 , 尽快完善技术交易市场 , 通过 技术资源平台的构 建实现创新资源的 共享, 减少 重复投资、 重复研发, 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
。归根究
底 , 地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引导技术创新成为其 推进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内在动力。 2 . 创新能力主因子发 展不平衡, 影响创新 能 力的提高 例如北京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最高的地区 , 这主要得益于北京科研院所较多 , 获 取国家资源相对集中 , 而且有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 国农业大学等中国农业研究的领头 机构, 因此 成 为最大的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地区 ( F1 因子的值位 居全国之首 ) , 但又受到其区域农业发展程度不高 的环境限制 ; 上海、 天津和广东等地经济发展水平 处于全国前列, 但它们的整体农 业技术创新能 力 还不如一些西部经济落后省份 , 其原因就在于 其 区域经济水平与农业资源禀赋相脱 离, 缺乏创 新 的实践基础和内在动力。相 反, 从 F1 因子 ( 即 产 出能力因子 ) 的统计结果来看 , 四川和陕西等省份 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产出方面有较强的 优势, F2 因子 (即经济环境因子 ) 却偏低, 最终导致 整体创新水平也不突出, 可见较 强的技术创新 能 力没有 经济环 境作支 撑也无 法发挥 其应 有的 作 用 , 因而存在着技术创新资源闲置的现象。 3. 地区经济 发展 水平 与农 业技术 创新 能力 不呈严格的正相关 总的来看 , 我国农业技术创 新水平落后的 地区绝 大多数 是我国 经济落 后地 区。如第四 类地 区的宁 夏、 青海、 甘肃 和西 藏都 是我国经济实力非常落后的地区 , 这也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农业 科研投 入和其 他相关 配套设 施投 入 , 导致创新 能力 非常弱 ; 但 经济发 展水平 相对 弱的地区, 技术研发能力不一定弱。如第一类中 的四川、 陕西、 湖 北和吉 林等 省份经 济发展 水平 相对较弱, 农业技术研发能力却较强。这也从一 个侧面印证了 我国许 多经济 实力较 强省份 都是 88
区域发展 率。在各区域内部, 则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 针对创新的薄弱环节, 有所为有 所不为地发展 区 域优势技术 , 推动技术、 经济、 社 会与生态的协 调 发展。 (三 )改革技术创新成果的评判标准 , 完善 农 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从根本上提升农 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一方 面 必须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 , 更多地按 照 农业企业和农户的需求确定研究方 向和内容 , 重 视和支持有目的地对相关问题开展农业技术创新 研究。另一方面 , 要加快技术创 新成果评判标 准 的改革。测评应立足于现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需 求 , 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发展阶段 [ 12] , 要充分考虑 创新成果的现实可行性或者后续 研究的可能性。 农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也应该以是否投入农业应 用 , 产生经济效益、 社 会效益、 生 态效益或三者 的 综合效益为衡量标志
[ 13]
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 [ 1] 吴显英 . 区域技术创新 能力 评价中 的因 子分析 [ J]. 哈 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 2003, 24( 2): 233- 236. [ 2] 孙站成 , 傅裕贵 , 许炎生 . 构建区域 农业科技创 新体系 , 促进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 J] . 农 村 经 济 与 科 技 , 2007 , ( 9): 82- 83. [ 3] 肖 树 忠 . 关 于 地市 级 农 业 技术 创 新 体 系建 设 的 思 考 [ J]. 农业技术经济 , 2006, ( 4): 59- 62 . [ 4] 周 献中 , 郭 钟, 孙 斌 . 区域 技术创 新水平 综合评 价 与分析 [ J]. 科技与经济 , 1999, ( 3): 20- 22 . [ 5] 陈艳艳 . 基于因 子分析 模型 的区域 技术 创新能 力体 系 评价及地域 差异 化研 究 兼议 中西 部地 区技 术创 新能 力 的提升 [ J]. 软科学 , 2006, 20( 3): 92- 96. [ 6] 孙丽杰 , 刘希 宋 . 我国城市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 [ J]. 大庆 石油学院学报 , 2007, 31( 2): 88- 91 . [ 7] 邵明理 . 我国区域技术 创新 绩效评 价研 究 [ J]. 科技 信 息 , 2006, ( 9): 111- 112. [ 8] 熊银解 , 傅裕贵等 . 农业技 术 : 创 新、 扩散 、 管 理 [ M ]. 北 京 : 中 国农业出版社 , 2004. 58- 62. [ 9] 范德成 , 周 豪 . 区域技术创 新能力评价的因子 分析法
。
(四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发 展经验表明 , 只有当 市场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 才能最大程 度地激发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 保持强大的竞 争优势 , 最终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 当前的现实选 择就是 逐步建 立以企 业为技 术创 新主体的创新体系 , 推 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 进程 , 建立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技术供给和需求 双向互动、 产 学研 相结合、 科 技链与 产业链 相结 合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 通过市场对资源的优化 配置 , 整 体 上提 升 我国 各 地区 的 农业 技 术 创新 能力。
研究 [ J]. 工业技术经济 , 2006, 25( 3): 61- 63. [ 10] JARRETT F G. Sources andM odels o fA gr icu ltura l Inno vation in D eveloped and D eve lop ing Countr ies[ J] . A gr icultur a lA dm in istration, 1985, 18( 4): 217- 234. [ 11] STEPHEN D B. A M ultip le Source o f Innovation M odel o fA g ricu ltura lR esearch and T echno logy P ro m otion[ J]. W or ld D evelopm ent , 1990 , 18( 11): 1481- 1499 . [ 12] 李 晓 , 陈茂 铜 . 农业 技术创 新系 统综合 实力 评价 方 法的研究 [ J]. 软科学 , 2002, 16( 1): 14- 18. [ 13] 傅新红 , 马文彬 , 杨锦 秀 . 试论 农业技术创 新的内涵 和 特征 [ 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03, 22( 4): 332- 335.
( 本文责编 : 澜
漪)
89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6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6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