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小麦—水稻连续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及不同氮素形态含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6:29

  本文关键词:小麦—水稻连续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及不同氮素形态含量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还田 氮素含量 有机质 红外光谱 固态核磁


【摘要】:作物秸秆中的含碳化合物,在降解过程中能提高土壤碳汇能力[1]。土壤有机质是以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以及动物、微生物残体等不同分解、合成阶段的各种产物。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氮的有机化合物[3],且是土壤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土壤中全氮的90%以上[4]。土壤氮素形态中速效氮是作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而矿物晶格固定态铵则很难被植物直接利用[2]。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形态及有效性是影响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如不增施氮肥,作物会出现缺氮症状,这可能与秸秆腐解矿化过程土壤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造成土壤供氮不足,降低了土壤氮的有效利用有关。但是有关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与氮素变化之间的机理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实验针对安徽淮河流域小麦—水稻多年轮作体系,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对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和有机质元素组成及化学结构的变化,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以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分析土壤有机质和胡敏酸的元素组成及其含碳官能团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单施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机氮的含量,但降低土壤无机氮的含量。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全氮、无机氮和有机氮)含量,且当配施氮肥为190 kg/hm2时,土壤全氮、有机氮和无机氮含量最高且有显著差异(P0.05)。(2)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全量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中的C%和N%,降低H%且C/N,H/C和O/C比值均降低,核磁共振图谱显示,土壤SOM中烷基碳和羰基碳比例降低,烷氧碳和芳香碳比例增加,说明土壤SOM中含氮组分增加,酰胺类物质增多,多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减少,脂肪族化合物减少及木质素衍生基团(芳香碳官能团)增加。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中的烷基碳与烷氧碳的比值降低,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后,能显著提高土壤SOM中的碳、氮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中芳香碳的相对比例,使NCH和COO/N-C=O官能团的相对含量降低。(3)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活性胡敏酸(Mobile humic acid,MHA)较钙结合胡敏酸(Calcium binding humic acid,CaHA)拥有更少的含碳官能团,且C/N相对较低。秸秆还田使土壤胡敏酸中的烷氧碳和芳香碳相对含量减少,烷基碳和羰基碳相对含量增加,同时增加胡敏酸中的芳香度,降低NCH和COO/N-C=O官能团。(4)单施秸秆还田使当年水稻产量降低。秸秆与化肥配施后,SF1,SF2,SF3处理水稻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CK)处理增加12.6%,22.7%,19.1%。单独秸秆还田会降低水稻籽粒和秸秆中的氮素含量,氮素吸收量以及水稻产量,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后能显著提高籽粒和秸秆中的氮素含量,氮素吸收量以及水稻产量,当碳氮比为18:1时,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为明显(P0.05)。
【关键词】:秸秆还田 氮素含量 有机质 红外光谱 固态核磁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41.4;S15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研究背景与进展9-18
  • 1.1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9
  • 1.2 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9-13
  • 1.2.1 秸秆还田方式9-10
  •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10-13
  • 1.3 土壤有机质的分组13-14
  • 1.3.1 轻组有机质(Light fraction, LF)13
  • 1.3.2 不同团聚体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13-14
  • 1.3.3 水溶性有机质(Disloved organic matter,DOM)14
  • 1.3.4 胡敏酸(Humic acid, HA)、富里酸(Fulvic acid, FA)和胡敏素(Humin, HM)14
  • 1.3.5 活性胡敏酸(Mobile Humic Acid, MHA)、钙结合胡敏酸(Calcium binding humicacid, CaHA)14
  • 1.4 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14-16
  • 1.4.1 元素分析仪测定法(Element analysis)14-15
  • 1.4.2 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15
  • 1.4.3 液态核磁共振(Liqui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5
  • 1.4.4 固态核磁共振(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5-16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16-17
  • 1.5.1 选题意义16
  • 1.5.2 研究内容16-17
  • 1.6 技术路线17-18
  • 2. 引言18-19
  • 3. 材料与方法19-22
  • 3.1 田间试验场地基本情况19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19-20
  • 3.2.1 试验设计19-20
  • 3.2.2 土样采集20
  • 3.3 测定方法与数据分析20-21
  • 3.3.1 土壤全量有机质的提取方法20
  • 3.3.2 土壤活性胡敏酸和钙结合胡敏酸的提取与纯化方法20-21
  • 3.4 数据处理与方法21-22
  • 3.4.1 元素组成与红外光谱分析21
  • 3.4.2 固态核磁共振分析21
  • 3.4.3 数据分析21-22
  • 4. 结果与分析22-38
  • 4.1 小麦-水稻连续还田条件对土壤不同氮形态含量的影响22-23
  • 4.2 小麦-水稻连续还田条件下对土壤SOM组成及结构的影响23-27
  • 4.2.1 土壤SOM含量及元素组成23-24
  • 4.2.2 土壤SOM的红外光谱特性24-25
  • 4.2.3 土壤SOM的核磁图谱25-27
  • 4.3 小麦-水稻连续还田条件下对土壤MHA组成及结构的影响27-31
  • 4.3.1 土壤MHA的元素组成27-28
  • 4.3.2 土壤MHA的红外光谱特性28-30
  • 4.3.3 土壤MHA的核磁图谱30-31
  • 4.4 小麦-水稻连续还田条件下对土壤CaHA组成及结构的影响31-37
  • 4.4.1 土壤CaHA的元素组成31-32
  • 4.4.2 土壤CaHA的红外光谱特性32-35
  • 4.4.3 土壤CaHA的核磁图谱35-37
  • 4.5 秸秆还田对当季水稻产量的影响37-38
  • 5. 讨论38-42
  • 5.1 小麦-水稻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的影响38
  • 5.2 小麦-水稻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影响38-40
  • 5.2.1 秸秆还田对土壤SOM的化学结构影响38-39
  • 5.2.2 秸秆还田对土壤胡敏酸化学结构的影响39-40
  • 5.3 小麦-水稻连续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40
  • 5.4 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对土壤不同氮素形态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40-42
  • 6.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51
  • 致谢51-52
  • 作者简介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丽;郭海斌;薛志伟;穆心愿;李潮海;;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6期

2 刘禹池;曾祥忠;冯文强;秦鱼生;王昌全;涂仕华;陈道全;;稻-油轮作下长期秸秆还田与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6期

3 陈金;唐玉海;尹燕枰;庞党伟;崔正勇;郑孟静;彭佃亮;杨卫兵;杨东清;李艳霞;王振林;李勇;;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年01期

4 孙向平;李国学;肖爱平;时红;王熠明;李扬阳;;添加不同比例玉米秸秆对猪粪高温堆肥过程中胡敏酸的结构组成及红外光谱特性影响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9期

5 吴景贵;任军;赵欣宇;李建明;;不同培肥方式黑土腐殖质形态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4期

6 崔婷婷;窦森;杨轶囡;陈丽珍;黄毅;王瑞丽;;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年04期

7 刘文利;吴景贵;赵新宇;吕岩;;不同园龄果园土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其元素组成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8 李玮;乔玉强;陈欢;杜世州;赵竹;曹承富;;砂姜黑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效应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5期

9 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郭瑞英;;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5期

10 张耀玲;杜金洲;彭ma;张芬芬;赵欣;张经;;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humic substances in a mangrove-fringed estuary in the eastern coast of Hainan Island,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1068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68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