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盐渍化特征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
【摘要】:基于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壤盐渍化现象发展的趋势,采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电导率、总盐量和pH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多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下,土壤电导率和总盐量的平均水平差异显著(p0.05),其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荒漠灌丛盐碱草地耕地林地,而土壤pH值则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提高此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实验室";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盐渍化特征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51;415610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实验室”开放基金(XJDX0909-2010-08;XJDX0909-2013-04)
【分类号】:S156.41
【正文快照】: 2.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4)在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剧烈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1]。众多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质量下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逵;邱慧珍;王爱勤;;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在沙土中的保水性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2 李淑敏;李红;周连第;;土壤电导率的快速测量(EM38)与数据的研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3 尹建道;孙佳杰;郝志强;高煦宝;舒晓武;郝占刚;杨永利;;天津滨海地区土壤含盐量与电导率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4 韩烈保;王昌俊;苏德荣;;再生水灌溉对绿地土壤及植物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5 赵振勇;王让会;尹传华;张慧芝;王雷;;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异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4期
6 丁艳玲;刘宝江;李洋洋;;L波段对不同盐类土壤的微波介电特性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7 邓丽娟;;土壤浸提液电导率与盐分关系的通径分析[J];地下水;2011年06期
8 孙亚坤;刘玉强;能昌信;董路;;污染土电阻率特性及电阻率法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S2期
9 陈星彤;高荣久;王宇亮;胡振琪;;复垦土壤盐分污染的微波无损探测及定量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朱岐武;;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晓,何明,李金林,杨勇;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科研项目风险评价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宋长春,邓伟;吉林西部地下水特征及其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3 翁永玲;宫鹏;;土壤盐渍化遥感应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4 杨诗秀,雷志栋,沈言俐,瞿继龙,买买提明,钟永刚;叶尔羌平原绿洲盐均衡及旱排的初步分析[J];灌溉排水;1999年02期
5 樊自立,马英杰,马映军;中国西部地区耕地土壤盐渍化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J];干旱区地理;2002年02期
6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张飞;丁建丽;赵睿;何祺胜;;干旱区典型绿洲盐渍化土壤空间信息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年04期
7 张累德;;新疆盐碱土壤改良科研实践三十年[J];干旱区研究;198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登明,孟庆阁,李志恒;赤峰地区退化土地利用方式与生产力[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年S1期
2 郑袁明,陈同斌,郑国砥,陈煌,罗金发,吴泓涛,周建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5期
3 郑袁明;宋波;陈同斌;郑国砥;黄泽春;;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学峰;赵睿;李媛媛;陈小勇;;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5 赵锦梅;张德罡;刘长仲;徐长林;;祁连山东段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6 王国兵;赵小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7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8 杨珊;何寻阳;苏以荣;张伟;王克林;;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9 钟春棋;曾从盛;仝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10 贡璐;张雪妮;吕光辉;韩丽;;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姜涛;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沙改土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祝滔;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5 宋敏;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慧;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江淼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特性的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8 宋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磷素肥力特征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李菁;陕北南泥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沈艳;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形态特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71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7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