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同发育阶段香樟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动态
本文关键词:上海不同发育阶段香樟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动态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人工林 发育阶段 凋落周期 凋落动态 香樟
【摘要】:为了探索城市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产量与养分归还规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上海城区选择3个不同造林年代的香樟人工林,研究凋落物产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凋落物组分以叶和枝为主,年凋落物总量在7 382.29-9 162.60kg·hm~(-2)之间,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倒"V"型,即为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月凋落物量呈双峰型,呈现4月和7月2个高峰。随着林龄增加,凋落物的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增加,总磷(TP)含量降低至一定范围,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养分归还总量(TC,TN,TP)呈倒"V"型,即中龄林(4 058.46 kg·hm~(-2))成熟林(3 389.86 kg·hm~(-2))幼龄林(3 365.35 kg·hm~(-2)),各林分养分归还量月动态与凋落量变化一致。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城市人工林 发育阶段 凋落周期 凋落动态 香樟
【基金】: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辰山专项(G142418)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新陈代谢归还到林地表面的产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单元,其种类、储量和数量的消长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特征。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初级生产量的50%~80%以凋落物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系统[1],凋落物是有机质和氮、磷等土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瑞玲;丁贵杰;王胤;;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量的年变化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张驰;张林;李鹏;施文涛;徐小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生产及季节动态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招雄;;不同封育时间闽粤栲群落凋落物特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2 刘海岗;刘一;黄忠良;;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3 郭伟;张健;黄玉梅;刘旭;王伟;薛林;;森林凋落物生态功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4 邓伦秀;李茂;;马尾松人工林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王胤;杨章旗;张振林;郭飞;杨春霞;;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化性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6 王周绪;于宁楼;刘星;;北京山区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养分动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Monthly variation in litterfall and the amount of nutrients in an Aleurites montana plantation[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12年01期
8 温明章,郭继勋,李建东;东北羊草草原枯草层对植物群落的作用[J];草地学报;1996年04期
9 黄体冉;刘海丰;王运静;黄丽;张志明;宗晓飞;李连芳;;枯死物对红松洼山地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影响[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10 阚雨晨;王X;王宇通;黄欣颖;邵新庆;;典型草原封育过程中植物凋落物的变化动态[J];草原与草坪;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连芳;;草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管理对策的探讨[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孙书存;安树青;刘茂松;高贤明;;物种多样性与植物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研究概述[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星;羊草草地放牧绵羊的采食与践踏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郭华;子午岭辽东栎种群更新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爱玲;杉木连栽地轮栽柳杉和闽楠后养分及铝分布与迁移动态[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5 王静;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彭容豪;互花米草对河口盐沼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7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姚健;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王娓;羊草草地分解者亚系统能量流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庆康;辽东栎林演替的生理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佳;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进红;泰山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郭培培;不同气候梯度和酸雨胁迫强度影响下的凋落叶分解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田蜜;长沙市郊典型林分林下植被与土壤养分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洪江华;模拟酸雨及氮沉降分别对亚热带典型树种凋落叶分解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娜;黄土高原三种主要防护林类型对地表生物过程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杰琦;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8 辛秀;干扰条件下木麻黄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高伟;沙质海岸带防护林的恢复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燕东;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陆军;张峗齐;丁正亮;徐小牛;;安徽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优势树种叶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2 樊后保,苏兵强,刘春华,林德喜,蒋宗垲,沈宝贵;林下套种阔叶树的马尾松林凋落物生态学研究 Ⅱ.凋落物养分归还动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薛达,薛立,罗山;日本中部风景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肖辉林;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酸化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1年04期
5 卢俊培,刘其汉;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89年01期
6 周运超,梁瑞龙;马尾松人工中龄林针叶营养成分研究[J];贵州农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7 林波,刘庆,吴彦,何海;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1期
8 樊后保;刘文飞;裘秀群;徐雷;王强;陈秋凤;;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对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7年09期
9 官丽莉,周国逸,张德强,刘菊秀,张倩媚;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20年动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金兆,刘建军,朱清科,吴钦孝;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2 李雪峰;韩士杰;胡艳玲;赵玉涛;;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叶凋落物中有机物分解与碳、氮和磷释放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3 万猛;田大伦;樊巍;;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动态[J];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4 刘桂霞;王谦谦;张丹丹;;凋落物和覆土对防风种子萌发及早期生长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年02期
5 马红亮;刘维丽;高人;杨玉盛;孙杰;;凋落物与单宁酸对森林土壤无机氮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6 涂玉;尤业明;孙建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与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7 罗新萍;;云南泸水5种生态公益林凋落物持水性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崔洋;汪思龙;于小军;颜绍馗;;森林土壤动物对凋落物早期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9 汪思龙,陈楚莹;凋落物对土壤酸化的缓冲及其对根系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1992年04期
10 彭耀强;薛立;曹鹤;任向荣;梁丽丽;;三种阔叶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继勋;;植物凋落物研究概述[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殷秀琴;陈鹏;;小兴安岭人工云冷杉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研究[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吴华;张建利;喻理飞;卢红英;袁丛军;;草海流域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光升;华西雨屏区几种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的生态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春阳;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姚健;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王静;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潘辉;三种相思树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及碳平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肖以华;冰雪灾害导致的凋落物对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王意锟;不同杨树—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下凋落物分解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程煜;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恢复过程的群落及凋落物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易志军;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紫金山栓皮栎林凋落物特性及其对土壤性状的作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庆玲;黔中地区几种喀斯特次生林凋落物生态功能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伟;川西亚高山植物层次调控对凋落物凋落与分解动态及苔藓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尚华;京西百花山区9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5 韩雨;巨桉与台湾桤木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动态[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涂玉;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和氮添加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钱正敏;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动态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8 严海元;缙云山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敏;荒漠区优势木本植物凋落物特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李重琦;紫金山两种林型凋落物中真菌多样性及分解速率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89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8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