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旱作农田土壤“Birch效应”及其响应机制
发布时间:2017-10-24 17:27
本文关键词: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旱作农田土壤“Birch效应”及其响应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模拟降水 土壤呼吸 Birch效应 底物供给 微生物胁迫
【摘要】:降水事件引起干土复湿刺激土壤CO_2,脉冲释放的现象被称为"Birch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水刺激土壤"底物供给"增加或引起土壤"微生物胁迫"所致。为深入了解土壤"Birch效应"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过程及内在机制,在冬小麦拔节期和夏闲期分别进行了不同降水量(1-32 mm)人工模拟降水实验,系统观测了降水后0-72 h土壤呼吸及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强,1-16 mm降水土壤呼吸峰值出现在降水后4h,而32 mm降水土壤呼吸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了4 h。与较小降水量相比,较大的降水量能增加土壤呼吸但会推迟土壤呼吸峰值出现时间。土壤呼吸速率峰值(SRP)与降水量(P)呈幂相关(拔节期:SR-P=0.97P~(0.09),R~2=0.5,P0.05;夏闲期:SR-P=1.07P~(0.09),R~2=0.98,P0.01)。降水后72h累积CO_2释放量(CO_2-P)与降水量呈线性相关(拔节期:CO_2-P=0.03P+5.99,R~2=0.58,P0.05;夏闲期:CO_2-P=0.11P+6.04,R~2=0.86,P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和降水量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拔节期:Q_(10)=-0.007P~2+0.2P+0.7,R~2=0.32,R~20.05;夏闲期:Q_(10)=-0.01P~2+0.3P+0.2,R~2=0.86,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冬小麦拔节期所有降水量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指示土壤"Birch效应"是由"微生物胁迫"所致。而在夏闲期,当降水量小于8 mm时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相关性显著,即以微生物胁迫机制占主导;8 mm降水处理下土壤呼吸与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态有机碳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指示则为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而当降水量大于16 mm时,土壤呼吸主要与可提取态有机碳显著相关,"Birch"效应转为以底物供给机制占主导。与夏闲期相比,冬小麦拔节期作物生长会削弱"Birch效应",并改变其响应机制。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USDA-ARS
【关键词】: 模拟降水 土壤呼吸 Birch效应 底物供给 微生物胁迫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484,41171033) 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209123) 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YZZ13006)
【分类号】:S154
【正文快照】: 土壤呼吸是调控全球碳平衡的关键过程之一,其微小的变化就对大气中CO2浓度产生较大影响[1]。降水事件导致土壤水分状况快速变化,刺激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导致土壤呼吸速率较正常状态提高数倍到数十倍然后快速回落[2-3]。这种由于降水或土壤干湿变化导致的土壤CO2脉冲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Carbon and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in Surface Soils Under Ermans Birch and Dark Coniferous Forests[J];Pedosphere;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1089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8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