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典型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峡库区典型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峡库区 pH缓冲容量 酸碱滴定 紫色土 黄壤
【摘要】:受酸沉降和化肥施用等外源性酸输入的影响,三峡库区土壤面临着严重的酸化威胁。通过选取三峡库区两种典型土壤(紫色土和黄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酸碱滴定法对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p H范围内,紫色土(p H 6.5~2.5、6.2~11.5)和黄壤(p H 5.6~2.8、5.5~10.7)的p H变化与外源性酸、碱加入量均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分段拟合获取的缓冲容量结果显示,紫色土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101.3、34.6 mmol/kg;而黄壤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105.3、38.0 mmol/kg。黄壤和紫色土主要受碳酸钙与阳离子交换的缓冲作用;缓冲体系及初始p H、机械组成等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是导致库区典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总体表现为黄壤酸、碱缓冲性能略优于紫色土。此外,由于近年来酸沉降和氮肥用量的增加,使得库区土壤面临的酸化威胁呈上升趋势。该结果对库区土壤环境容量和典型土壤酸化潜势等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还可为区域外源性酸临界值评估以及应对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三峡库区 pH缓冲容量 酸碱滴定 紫色土 黄壤
【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KZCX2-XB3-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243)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项目(cstc2013jcyj A0302) 重庆市科技支撑示范工程(cstc2012jcsf-jfzh X0003)~~
【分类号】:S153.4
【正文快照】: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气候、生物、母质以及人为因素等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基本属性[1,2],也是评价土壤抵抗酸、碱化能力及其变化趋势的定量依据[3],通常以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作为指标。缓冲容量越大,土壤对外源性酸碱的缓冲能力就越强,土壤酸碱环境条件越稳定[2]。稳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杰民,胡光鲁,潘根兴;用酸碱滴定曲线拟合参数表征土壤对酸缓冲能力的新方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勇;模拟酸雨对三峡库区四种典型土壤酸化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小江;刘芳;项娇;金启;;自组装铁基印迹聚合物的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18期
2 You-Jian Su;Wan-You Liao;Ye-Jun Wang;Yong-Li Zhang;Yi Luo;Shan-Guo Hu;;Effects of Tannic Acid on Active Aluminum Species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Tea Soils[J];茶叶;2013年04期
3 潘俊;孟利;解立强;焦读;王知其;;改进综合标识指数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J];供水技术;2015年05期
4 丁爱芳;潘根兴;张旭辉;;吴江市水稻土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及来源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孟红旗;徐明岗;吕家珑;张会民;蔡泽江;;用二次曲线拟合表征土壤酸中和能力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6 谭姗姗;张杨珠;李洁;雷盼;黄运湘;廖超林;盛浩;;不同施肥结构和酸调理剂对酸性红菜园土的修复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7 姚健健;高良敏;姚素平;;采煤塌陷区土壤中氮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8 顾剑云;程圣国;杨云华;陈海洲;;酸雨对滑坡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影响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10期
9 汪吉东;高秀美;陈丹艳;张永春;许仙菊;宁运旺;胡永红;;不同pH降雨淋溶对原状水稻土土壤酸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4期
10 蔡彦明;张浩;师荣光;沃飞;彭胜巍;;模拟酸雨对碱性农田土壤酸缓冲容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青;坡耕地退化机理及侵蚀退化防治措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永春;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酸化作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孟红旗;长期施肥农田的土壤酸化特征与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李晓景;闽北天然阔叶林材种结构分析与生长收获预估模型[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沈月;辽宁耕地棕壤酸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敏;江苏省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莹莹;地层介质对垃圾渗滤液的pH缓冲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朱志国;垃圾渗滤液污染羽中的氧化还原缓冲体系与pH缓冲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于光金;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伟;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对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6 雷永程;长期施肥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能及红壤石灰改良[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吴瑾;区域土壤缓冲过滤功能分类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王文婧;模拟酸雨影响下皖南红壤阳离子释放特征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建;氮肥施用和模拟酸沉降对土壤酸化作用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邓琳璐;耕作方式对黑土酸度变化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维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2期
2 沈亦龙,何品晶,邵立明;太湖五里湖底泥污染特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3 黄朝禧,赵绪福,韩桐魁;富水水库消落区土地开发试验及其效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4 许川,舒为群,曹佳,汪洋;三峡库区消落带富营养化及其危害预测和防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5 胡凯,柯鹏振,吴永红,陈晓国,沈银武,刘剑彤;高原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氮形态化学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6 张远;郑丙辉;刘鸿亮;;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7 王里奥;黄川;詹艳慧;袁辉;;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落干过程土壤磷吸附—解吸及释放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8 胡刚;王里奥;袁辉;包亮;欧阳鸥;;三峡库区消落带下部区域土壤氮磷释放规律模拟实验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9 郭劲松;贺阳;付川;方芳;李哲;杨艳;;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消落区土壤氮磷含量调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10 张兴昌,邵明安;坡地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北欲将三峡库区变为天然“鱼库”[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17期
2 袁传武,胡兴宜,张凤芝,郑兰英;鄂西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3 李其林,黄昀,刘光德,曾祥燕;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含量及特征[J];土壤学报;2004年02期
4 马世勇;三峡库区的山村股民分红了[J];中国林业;1995年05期
5 魏启扬;三峡库区秭归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生态经济;1996年02期
6 陈林;三峡库区扶贫面临的新难点及对策[J];山区开发;1996年03期
7 李征福;三峡库区小城镇的发展趋势与供地对策[J];中国土地;1997年08期
8 刘惠君,,冉隆德;三峡库区扶贫移民与开发工作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李峰,项雅玲,高龙,邹位清;三峡库区移土造田工程建设浅析[J];生态农业研究;2000年02期
10 陈本华,杨林章;三峡库区老鹰沟流域气候条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健;;三峡库区抢险打捞工作的思考[A];2009年度救捞论文集[C];2009年
2 余章华;;三峡库区老年意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三峡库区突发性灾害事件和持续干旱分析[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4 王平;粟剑;彭祥伟;;三峡库区肉牛发展模式探讨[A];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璐琦;王敏;;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6 黄勇;喻海泉;许仕坤;;三峡库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7 陈良华;望作信;;三峡库区船舶违章的治本之策[A];2004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8 宁萍;王红梅;刘德绪;;三峡库区清漂船垃圾打捞系统优化方案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伍黎芝;陈育林;;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10 韩冬梅;;三峡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索[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松涛;三峡库区将建21座治污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记者 苟慧智 彭源长;三峡库区急盼“三峡电”[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特约记者 周家华 孙加宝 通讯员 欧阳虹;长江海事将积极应对三峡库区172米蓄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4 科信;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建设关键技术项目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屈凌燕;16省市和三峡库区签订劳务输出协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6 记者 罗静雯;我市今年将开展三峡库区稳定与发展调研[N];重庆日报;2008年
7 ;湖北 构筑三峡库区最后一道环保屏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方方;三峡库区环保产业蕴藏巨大商机[N];中国水利报;2000年
9 特约记者 望作信;三峡库区超高客货轮实行倒桅通过跨河建筑物[N];中国水运报;2010年
10 黄典 张晓帆 记者 周少诚;聚智建言三峡库区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维佳;三峡库区反倾层状内嵌岩梁式岩质岸坡失稳机理和防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9 彭月;三峡库区(重庆)典型区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姜永东;三峡库区边坡岩土体蠕滑与控制的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基于DPSIR模型的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邓叔娟;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三峡库区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3 段娅;三峡库区边缘化与再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广纳;三峡库区重庆段农村面源污染及水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5 代江燕;三峡库区关停企业遗留危险废物的污染特征与处置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郑静;湖北省三峡库区货运船型标准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静;三峡库区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江砥;湖北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钟俊彬;重庆市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刘弘;三峡库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0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90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