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降雨模拟 正交试验 农田下垫面处理 降雨强度 降雨入渗特征
【摘要】:在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不足,水资源短缺,需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半干旱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但减少灌溉需水量的同时,覆膜及起垄改变了农田水环境的入渗-蒸发界面,影响蒸发、入渗、土壤水运移过程,因此从农田水循环角度出发,在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的气候背景下,分析节水灌溉技术中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覆膜和起垄)对降雨产流、入渗过程的影响效应,揭示覆膜和起垄对降雨入渗特征的影响,对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人工降雨模拟结合正交试验,对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的降雨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了正交试验极差方法分析降雨入渗量及产流开始时间,分析在降雨过程中的浅层土的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湿润峰变化、土壤垂向含水率变化及降雨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降雨强度是影响降雨入渗量和产流开始时间的最主要的因素,降雨强度越大,降雨量越大,入渗量也随之增加,径流开始时间越短;漫灌地面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入渗量最大,产流开始时间最晚,沟灌均次之,膜下滴灌土壤入渗量最少,开始产流时间最早;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入渗量逐渐减小,产流开始时间越早;(2)降雨强度对浅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速率影响最大,土壤初始含水率次之,农田下垫面处理条件最小;同一下垫面处理下,降雨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值越大;不同下垫面处理下,膜下滴灌处理的膜外入渗最快;在同一降雨强度下,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土壤水的入渗越慢;(3)湿润锋运移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最大,降雨强度越大,其湿润锋的运移速度越快;在土壤浅层,漫灌下垫面处理的运移速率要大于沟灌大于膜下滴灌,随着深度的增加漫灌和膜下滴灌的运移速率越来越接近;在土壤浅层,膜下滴灌下垫面处理的膜边的运移速率大于垄沟处的运移速率要大于膜中处的运移速率,在土壤深层,垄沟处运移速率要大于膜边大于膜中处;(4)试验对比分析,降雨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化越大,在降雨后,降雨强度越小,含水率的变化越缓慢;降雨时间长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土壤水的持续下渗;土壤浅层含水率较不均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均匀程度逐渐减小;(5)在降雨后,沟灌和膜下滴灌下垫面处理的3个不同位置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膜下滴灌垄沟变化的最快;降雨结束后,土壤水分的入渗受土壤基质势和重力势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降雨模拟 正交试验 农田下垫面处理 降雨强度 降雨入渗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2.7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6
- 1.2.1 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12-13
- 1.2.2 降雨入渗特征研究13-14
- 1.2.3 下垫面对降雨入渗过程的影响研究14-15
- 1.2.4 降雨特性及初始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研究15-16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16-18
- 1.3.1 主要内容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8
- 第二章 试验设计18-24
- 2.1 试验区概况18-19
- 2.1.1 自然地理概况18
- 2.1.2 试验区土壤性质18-19
- 2.2 试验设计19-20
- 2.3 试验方法20-21
- 2.4 试验仪器21
- 2.5 试验数据采集21-23
- 2.5.1 土壤含水率采集21-22
- 2.5.2 降雨径流采集22-23
- 2.6 数据分析23-24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分析24-58
- 3.1 正交试验各因素综合影响分析24-28
- 3.1.1 降雨入渗水量分析24-27
- 3.1.2 产流开始时间的分析27-28
- 3.2 降雨过程中浅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28-35
- 3.2.1 土壤含水率变化速率分析28-31
- 3.2.2 降雨强度对降雨入渗性能的影响31-32
- 3.2.3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降雨入渗性能影响32-33
- 3.2.4 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的比较33-35
- 3.3 湿润锋的变化35-42
- 3.3.1 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的湿润峰的变化35-37
- 3.3.2 覆膜起垄下垫面处理不同位置处的湿润峰的变化37-40
- 3.3.3 起垄下垫面处理不同位置处的湿润峰的变化40-42
- 3.4 垂向含水率变化特征42-47
- 3.4.1 平整裸地下垫面处理的垂向含水率变化42-44
- 3.4.2 起垄下垫面处理的垂向含水率变化44-45
- 3.4.3 覆膜起垄下垫面处理的垂向含水率变化45-47
- 3.5 降雨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47-58
- 3.5.1 降雨后不同时刻土壤水的入渗变化47-50
- 3.5.2 降雨结束初期土壤水分的入渗50-57
- 3.5.3 降雨结束后期土壤水分的入渗57-58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58-60
- 4.1 结论58-59
- 4.2 建议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峰;郭院成;;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作用机理分析[J];人民黄河;2007年06期
2 杨秋珍;李军;徐明;;农田典型土壤降雨入渗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08年S1期
3 柯云斌;;降雨入渗下残积土坡的失稳机理与加固治理[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5期
4 薛强;唐亚明;孙萍萍;毕俊擘;;降雨入渗对黄土斜坡土体含水率时空分布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2期
5 王建新;刘晓丽;王恩志;;垂直降雨入渗水势模型的推导及其试验验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2期
6 王继华;彭振斌;熊彬;杜长学;;降雨入渗时土坡中水土化学作用浅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7 于玲;淮北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的研究[J];地下水;2001年01期
8 赵西宁,王万忠,吴发启;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方生,陈秀玲,范振铎,万宝林;旱涝碱咸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J];地下水;2005年01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岳明;孙冬梅;;考虑空气阻力影响的降雨入渗过程分析研究[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范秋雁;黄海龙;王明晓;;考虑降雨入渗条件下膨胀性泥岩边坡稳定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颜斌;倪万魁;刘海松;;降雨入渗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许翼;龙艳玲;徐向舟;;城市透水面铺装降雨入渗试验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峰;王铁行;;考虑降雨入渗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沈振中;林伟斌;杨海林;;考虑降雨入渗的非连续性岩体边坡稳定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王延霞;李鹏;;基于DEM的城市降雨入渗条件调控模型的设计——以康居小区为例[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8 黄文胜;严文群;;降雨入渗对土坝渗流及其稳定性的研究[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建华;查旭东;秦志斌;;降雨入渗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马崇武;刘忠玉;;降雨入渗时无限边坡的水平位移与稳定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佳明;降雨入渗下黄土边坡破坏机理及减灾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继华;降雨入渗条件下土坡水土作用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臧亚君;山区矸石山降雨入渗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唐正光;降雨入渗影响因素与滑坡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帮团;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中根—土间隙对降雨入渗的贡献[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万爽;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特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赵文杰;内埋桩支护下高填方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及桩土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陈学东;浅层非饱和带降雨入渗规律的试验与数值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唐慧云;强降雨入渗的高边坡稳定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汪仕旭;降雨入渗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7 黄福明;降雨入渗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8 童龙云;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降雨入渗作用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9 韦武昌;降雨入渗条件下土坝渗流和稳定性影响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10 董红彪;降雨入渗对某滑坡地下水渗流及滑坡稳定性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93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9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