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27 11:25

  本文关键词: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 矿化 活性碳 温室气体


【摘要】:以黄土台塬区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和乔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室内密闭培养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及有机碳矿化动态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种活性碳组分含量分布规律一致,均表现为草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耕地(P0.05);土壤有机碳矿化量趋势为培养初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速缓慢,0~5 cm土层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是林地的1.26~1.34倍,是耕地的1.82倍,5~20 cm土层较0~5 cm土层有所降低,耕地降幅高达48%;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矿化碳潜力Cp值在0.81~2.70 mg·kg~(-1)之间且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常数k差异不显著;五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矿化碳累计分配比例表明,耕地土壤有机碳矿化能力最高,固存量最小,而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能力最低,固存量最多;耕地土壤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CO_2和N_2O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用地类型,而CH_4的吸收强度为林地天然草地耕地。综上,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推动了该区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减弱了土壤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潜力。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 矿化 活性碳 温室气体
【基金】: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资助(KFZD-SW-306)
【分类号】:S153.6;X144
【正文快照】: 土壤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产生与状况,以期为研究区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提供数据支呼吸排放温室气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一个持,为正确理解植被恢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土壤碳氮库的主要输出途径[1],全球土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壤碳库约2.5×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郭洪海;;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11期

2 邬建红;潘剑君;葛序娟;王恒钦;余文飞;李炳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3期

3 李媛媛;齐璐;刘梦云;刘丽雯;张瑜英;;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4 张文娟;廖洪凯;龙健;李娟;刘灵飞;;种植花椒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3期

5 刘慧峰;伍星;李雅;李宗善;刘国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4年07期

6 石洪艾;李禄军;尤孟阳;丁娇;王帅;韩晓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对黑土N_2O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7 王海飞;贾兴永;高兵;黄涛;苏芳;巨晓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碳氮添加的响应[J];土壤学报;2013年06期

8 陈书涛;刘巧辉;胡正华;刘艳;任景全;谢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9 宋媛;赵溪竹;毛子军;孙涛;侯玲玲;;小兴安岭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J];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10 吴秀坤;李永梅;李朝丽;王自林;范茂攀;;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健利;刘梦云;赵国庆;虞亚楠;刘丽雯;刘欢;;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5期

2 王丹;陈永金;裴巍;刘加珍;;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和棉田土壤呼吸试验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年02期

3 沈仕洲;王风;陈思;薛长亮;张克强;;沼液灌溉麦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变化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16年02期

4 周晓丽;王琳;张艺磊;张丽娟;马银丽;巨晓棠;吉艳芝;;硝态氮源及碳源有效性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年02期

5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郭洪海;;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年02期

6 井大炜;邢尚军;刘方春;马海林;杜振宇;马丙尧;于学斗;朱亚萍;;配施味精废浆促进杨树生长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7 殷欣;田亚男;谢琪;林杉;;尿素及秸秆添加对华中地区茶园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36期

8 邬建红;潘剑君;葛序娟;曹罗丹;李炳亚;陈昕;;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6期

9 王琳;周晓丽;马银丽;巨晓棠;吉艳芝;张丽娟;;铵态氮源和碳源对土壤N_2O、CO_2释放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年01期

10 严俊霞;梁雅南;李洪建;李君剑;;不同取样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性[J];环境科学;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义琴;张建峰;姜慧敏;杨俊诚;邓仕槐;李先;郭俊Z;李玲玲;刘晓;周贵宇;;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2 谭立敏;彭佩钦;李科林;李宝珍;聂三安;葛体达;童成立;吴金水;;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土壤中的矿化和转化动态[J];环境科学;2014年01期

3 张彦军;郭胜利;刘庆芳;南雅芳;郭慧敏;李俊超;;田间条件下黑垆土基础呼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3年22期

4 徐丽;于书霞;何念鹏;温学发;石培礼;张扬建;代景忠;王若梦;;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11期

5 王丹;吕瑜良;徐丽;何秀;徐志伟;赵宁;王瑞丽;何念鹏;;植被类型变化对长白山森林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9期

6 孟梦;吕成文;李玉娥;秦晓波;万运帆;高清竹;;添加生物炭对华南早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3年04期

7 CHENG Jianzhong;LEE Xinqing;ZHOU Zhihong;WANG Bing;XING Ying;CHENG Hongguang;;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a typical karst region, Southwest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3年02期

8 史然;陈晓娟;沈建林;葛体达;隋方功;童成立;吴金水;;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J];土壤;2013年02期

9 黄涛;仇少君;杜娟;史振侠;巨晓棠;;碳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秸秆腐解、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10 朱凌宇;潘剑君;张威;;祁连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分解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2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3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5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6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9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10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10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3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103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